制度激励 文化引导
多年来, 被誉为 “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和 “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的鞍山钢铁集团, 累计向祖国各地输送了6万多名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为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 面临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挑战, 鞍钢人发挥与时俱进、 拼搏进取的精神, 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这样的新成绩背后, 是怎样的人才政策与企业文化支撑着鞍钢不断前行?
让技能人才有舞台有机会有待遇
为了让每一名职工都有进步发展的空间,鞍山钢铁从2013年启动“创新创效” 行动, 制订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其中, 被称为 “双向梯晋式”的晋升机制给人才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纵向同类岗位职级晋升、 横向同职薪酬档级晋升的 ‘双向梯晋式’ 的人才进步阶梯, 使各类人才展示有舞台、 发展有机会、 成才有待遇。” 鞍山钢铁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杜学华介绍说。
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780轧钢生产作业区作业长张华说, “双向梯晋式” 打通了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成才通道, 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现在大家都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围绕着改进现场工艺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和设备效率想办法、干事情、钻业务,氛围非常好!”
为了持续提升 “鞍钢制造” 的水平, 鞍钢大力抓好一线工人技师队伍建设, 实施了高技能等级序列评聘。
鞍钢股份冷轧厂4号线设备作业区的李超就是新机制的受益者。由于李超在多项技术创新中表现出色, 鞍山钢铁破格评聘他为特级技师。 “这样的制度让一线工人看到了职业晋升的前景和成长空间, 大家都觉得未来大有希望。” 李超说,现在一线工人的创新创造热情高涨,一批批先进操作法陆续出台。
截至目前, 鞍山钢铁共有392名工程技术人员、294名研发人员、762名高技能人才实现了晋级升档,营造出浓厚的立足岗位创新创效的氛围。
研发人才助推 “鞍钢制造”走向 “鞍钢创造”
鞍钢还提出 “造就四支队伍”的新思路。 杜学华介绍说, 四支队伍即研发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技能人才、 采购和销售人才队伍,这几支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品种质量、 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非常关键。 如今, 鞍钢通过试点探索、 问题剖析、 经验积累、 制度归集, 已制定了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研发人才的激励机制就是一个缩影。 几年来, 鞍钢把技术研发人才放在重要岗位, 让其展露才华、表率争先, 从而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郭晓宏是鞍钢技术中心二级研究员。2014年, 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的新型耐蚀钢S450AW, 在C80E车辆选材竞争中, 一次性被订货约3万吨, 在钢铁行业普遍亏损的环境下, S450AW售价在热轧卷板线排名第一。 为表彰郭晓宏的优异表现, 鞍山钢铁破格提升她为一级研究员。 让郭晓宏没想到的是, 企业还专门举办了 “郭晓宏研发经验报告会”, 让她详细讲解研发方法、 机理和过程。 “这个过程下来, 其他研究人员能从我的方法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对我个人而言, 也是重新学习、 深入思考的二次创造过程。” 她非常感谢集团给她提供的机会。
鞍钢通过加强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实践锻炼, 实现了 “管、 评、考、 用” 相结合, 为鞍钢扭亏增效、 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鞍山钢铁在研发机构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等研究开发的人员中建立等级序列,评聘研发序列人才284名,形成了人才技术矩阵, 为实现从“鞍钢制造” 走向 “鞍钢创造” 创造了条件。
历久弥新的鞍钢精神
有与时俱进的人才制度, 更有积淀深厚的企业文化, 是鞍钢屹立至今的双重保障。 历经多年的传承和积淀, 鞍钢形成了 “创新、 求实、拼争、奉献”的企业精神。
2015年3月26日, 鞍钢首个雷锋文化研究会成立。 鞍钢是雷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几十年来, 雷锋精神一直是鞍钢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 “雷锋、 孟泰、 王崇伦、 郭明义, 这些名字响彻全国的英模, 就像是一面面旗帜, 释放着榜样的力量, 是我们企业的宝贵财富。” 鞍钢企业文化部部长聂振勇说。
“我们刚入厂, 就了解到很多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 确实很受鼓舞和感染。” “80后” 小伙王广吉说, 鞍钢60多年来涌现出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近万名, 给年轻一代传递着榜样的力量。 “进入车间后,鞍钢人刻苦钻研、 坚韧执着的精神敦促着我们年轻人不断成长和进步。” 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 从刚入厂的实习生成长为鞍钢冷轧厂4号线副作业长, 他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正如他所说, 多年来, “鞍钢精神” 得到了鞍钢人的广泛认同,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在 “鞍钢精神” 的支撑下, 当前国内钢铁行业遭遇寒冬, 鞍钢却拥有一支由模范精神塑造的能吃苦、 能战斗的职工队伍, 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