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雏鹰 放飞希望
支撑 “中国制造”, 需要一大批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 为进一步激发技校学生勤学技能、 奋发成才的热情,从2014年起,人社部在全国技工院校系统设立劳动出版 “技能雏鹰” 奖学金, 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技校学生。 据介绍, 2014年度、2015年度奖学金共计60万元,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 最终选出200名 “技能雏鹰”。
获得奖学金的200名 “技能雏鹰”, 有的出身贫寒, 却通过学习技能比同龄人更早自立; 有的基础知识薄弱, 却通过勤奋刻苦练就了一技之长; 有的从小就散漫, 却通过钻研创新实现了技能成才梦……
走进技校, 升级成长新平台
崔世国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一家四口人仅靠父亲在小煤窑打工维持生计。 面对只能供给一个孩子上学的情况, 懂事的崔世国选择辍学外出打工帮妹妹读书。16岁的一天, 他得知中职技校对农村户口的学生免收学费,便报考了辽宁煤炭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入学3个月后, 在第一次学校电工技能大赛中, 崔世国获得了新生第一名、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
陕西汽车技工学校见证了吕金龙从一个 “浪子” 逆袭成 “技能黑马” 的历程。 从小是让父母和学校头疼的捣蛋鬼, 在外务工数年后重返技工学校深造, 面对老师的教导, 吕金龙身上的那股倔劲和钻劲突然被激发。 别的同学在休息时,他却在恶补文化课, 甚至直接跑到厂子里找职工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 吕金龙的技能突飞猛进, 荣获了2014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焊工)一等奖。
“青云路奋步, 吐气扬眉占鳌头”。 技工院校是这些 “技能雏鹰”成才的引路者和见证人。
勤学苦练, 激发技术再创新
实现 “中国制造2025” 的目标, 必须打造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杨振宇, 钟爱手表设计, 动辄以毫米计量的配件让他乐在其中。 在校期间, 杨振宇报名参加了一场全国性的创新设计比赛。 备赛时,他翻阅了很多资料, 努力补充自己技术上的短板, 同时通过看科幻片等找寻灵感。 借助科幻片《创战记》 里车轮会发光的机动车, 他把手表面盘的指针改为弧形, 转动发条时就像一个螺旋。最终这一作品从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赢得桂冠。
从小, 他就比别的孩子更迷恋电子产品, 常对电子玩具爱不释手。 初中时, 他就琢磨了半年时间, 在肥皂盒里用电子小元件组装成了一个简易收音机。 他就是广东省技师学院的欧育豪。 进入技校后, 欧育豪不断研究单片机技术, 不断学习别人做程序、 搭建系统的经验, 自己多次动手尝试做定时器、 电子钟、 单片机温度控制板等试验。 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 欧育豪设计制作了一种自适应网络遥控装置, 目前已经申报了国家专利。
毋庸置疑, 技能引领成才之路,创新点亮精彩人生。
崇德尚技, 筑梦中国制造
技能兴其业, 德能荣其身。 专业技术只是铁饭碗, 综合素质才是金饭碗。
作为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的一名学生, 唐健豪低调、 务实、 勤奋。 第一次进入实训室时, 他就被眼前巨大的车身惊住了。 自此以后, 他非常认真地和同学们一起检查并组装每一个线路, 遇到问题时大家群策群力找原因。 每当看到车子上凌乱的部件被弄整齐, 或者车门随着信号发射而正常运营, 唐健豪就很兴奋。 “想到一列地铁的制造需要好多人的分工配合才能够完成, 就觉得这项工作很伟大。” 在技工院校两年的时间, 唐健豪铸就了日后的梦想: 他要回乡就业, 投身贵阳的地铁事业,报答家乡。
从看到实训机床的第一眼就为之着迷, 从踏上技校的第一步起就热爱技能始终如一。 每天苦练数控车床12小时, 不浪费任何提高技能的时间和机会, 黑龙江技师学院的黄志强在刚开始学习数控技能时, 只想把自己的技能学好, 通过老师们的帮助, 他增长了信心。 他用自身对兴趣的追随、 对爱好的坚持, 成为 “蓝领” 毕业生的榜样———受聘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轻松斩获八万元年薪。
“技能雏鹰” 的成长密码催人奋进, 他们无愧为 “中国制造2025”的希望。
受本次劳动出版 “技能雏鹰”奖学金评选活动的鼓舞,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惠州市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纷纷掀起了热爱技能、 学习技能、 苦练技能的浪潮。 这些 “技能雏鹰” 们正在汲取能量, 即将如雄鹰般, 在制造强国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