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法治理念 弘扬法治精神
抓住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找出 《职业教育法》 实施的薄弱环节。 今年上半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的 《职业教育法》 执法检查, 明确提出用问题导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 《职业教育法》 颁布近20年来一次超规格的大检查, 也是一次特别全面且深入的大检查。
短短几个月里, 执法检查组分成4个小组, 奔赴广东、 江苏、 河南、湖南、 吉林、 重庆、 甘肃、 新疆等8个省 (区、 市) 检查, 同时, 委托其他23个省 (区、 市) 人大常委会检查行政区域内 《职业教育法》 的实施情况,并提交书面报告。
当 “中国制造2025”的蓝图徐徐展开, 当技能强国正在成为一个时代强音, 《职业教育法》 护航职业教育, 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 已成为一个时代最迫切的现实需要。
财政投入最少 就业效果最好
贯彻 《职业教育法》, 人社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统筹职业培训, 次要职责是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负责技工学校。
在全国2818所技工院校里, 河北省邢台市技师学院独树一帜。
从一个占地30亩、 在校生400人、 教职工80名、 濒临倒闭的小技工学校, 发展成为占地面积570亩、教职工1000多名、 学制生1万多名、年职业培训规模2万多人的综合型技师学院, 邢台技师学院的飞速发展令其成为人社部树立的中西部地区技工院校创新发展的典型。
邢台技师学院院长荀凤元在全国人大常委会 《职业教育法》 执法检查启动前的座谈会上介绍说, 邢台技师学院坚持走 “依靠政府支持, 整合社会资源, 市场化运作, 低成本扩张,多元化办学” 的路子, 突出 “校企合作、 工学合一、 产教结合、 多元办学、 职业培训” 的办学特色, 将办学方向和定位调整为学校与政府、 与经济、 与产业、 与企业高度结合的 “五位一体”的职业培训机构。
现在, 邢台技师学院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和国家中职示范校, 并被人社部确定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和商务软件两个项目的国家集训基地。
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 我国技工院校累计培养了1600多万名高素质技术工人,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一大批骨干院校就业率达到100%。
以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 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 我国技工院校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 截至2014年底, 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818所, 在校生339万人,比1996年增长了76.7%。
同时, 人社部门将管就业、 管技校有机结合, 及时将就业需求传导到技工院校, 指导技工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
“对职业教育成果的评估, 不能照抄照搬普通教育那一套, 要从书本知识评价改为职业能力评价; 要从课堂考试评价改为车间操作评价; 从终结性评价 (一考定终身) 改为过程性评价; 从复述性评价改为创新性评价。”
在 《职业教育法》 执法检查启动会上,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说。 这也是很多技工院校校长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 我国技工院校积极贯彻《职业教育法》, 技工院校已经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在实施好学制教育的同时, 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 失业人员、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退役士兵等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 近5年来, 每年安排500多万人次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人社部门指导技工院校围绕市场需求办学, 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化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强调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学习与工作相衔接, 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合格技术工人, 使他们实现素质就业。
统计数据显示, 技工院校约3/4的学生来自农村, 其中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通过接受技工教育, 这些农村青年走上技能脱贫、 技能成才之路, 实现了就学一人、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检查组发现, 技工教育已成为财政投入最少、 就业效果最好的一种教育类型。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当前, 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调整,制造业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王晓君介绍说, 世界发达国家正积极实施 “再工业化”, 加速布局新一轮工业技术创新, 强化高端领域竞争优势和全球价值链掌控能力。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纵观 “中国制造2025” 战略与发达国家的 “再工业化”,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谋求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瞄准智能制造这一变革方向,把握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发展大势。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就要把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建设人才强国的人才优势, 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呼之欲出。
根据 《职业教育法》 的相关规定,2011年,人社部与财政部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培训3个重点项目,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百城技能振兴专项活动等。
目标已经明确: 从2011年到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 总量达到1000万人。其中,国家重点支持50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 紧缺行业高级技师培训。到2020年底前,建设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其中,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每个基地给予500万元补贴, 主要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人才评价、技能竞赛、课程研发、 成果交流等活动。
统计数据显示, 实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以来,政府补贴性培训的规模, 已经由最初每年300多万人上升到目前每年2000余万人。
我国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 技能人才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2014年底, 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57亿人, 其中, 高技能人才4136.5万人, 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80%和122%。
与此同时, 职业培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一些企业对职工培训缺乏足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 相关支持政策不够健全; 尽管职业培训补贴资金逐年增加, 但人均补贴标准仍然偏低,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建议, 赋予有资格的企业以教育机构的地位,将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纳入国民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技能人才走向国际舞台
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能水平的最高奖项,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激励手段。
这项评选表彰活动从1995年至今已开展了12届, 共评选表彰了20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2400名全国技术能手。 2008年以来,177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根据 《职业教育法》 的精神,人社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并颁布了900多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有1.6亿多名劳动者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院校8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人社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依法控制准入类职业资格设置。 对于没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 一律不得设置准入类职业资格; 对于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需要具备特殊信誉、 特殊条件或特殊技能的职业, 将根据《行政许可法》和 《就业促进法》等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准入类职业资格目录,为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创造条件。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 “技能奥林匹克”,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2011年10月,我国首次组团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6个项目比赛, 取得1枚银牌、5个优胜奖,总平均分第二名的良好成绩。目前, 人社部正在全力备战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将组团参加29个项目比赛,力争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