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得明日花更红
日前, 由人社部组织的首次焊接专业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交流活动在北京召开。 此次活动展现的不仅仅是技能大师对业务的痴迷和对岗位的忠诚, 更是政府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持。
奠定技能人才成长新坐标
7月16日下午两点, 焊接专业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交流活动进入分组讨论环节。37名从事焊接专业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与11名来自技工院校、相关企业从事焊接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分成两组,分别展开讨论。
“铝及铝合金手工钨极氩弧焊仰焊时, 如何防止出现内凹和未焊透缺陷?” 来自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 “史京生技能大师工作室” 带头人史京生率先发问。
随着交流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和工作室建设问题被提出、被探讨、被解答。
“搅拌摩擦焊常见焊接缺陷如何检测?其控制措施怎么实施?”
“怎样做到工作室资金的科学管理及合理使用?”
……
从下午两点到六点, 整整4个小时的时间, 参加交流活动的焊接专业带头人, 忙于做笔记、 热烈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据了解, 在去年底已建成的400个工作室中, 焊接专业工作室占总数的12%。 焊接专业高技能人才成长趋势可喜。 在此背景下, 通过一个权威的全国性平台, 进行更深入的业务交流, 成为焊接人才提升技能的新需求。
据了解,2014年, 为掌握各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情况,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在2011年-2013年建成的工作室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 最突出的问题是, 大家都希望建立行业间的参观学习和交流机制, 推动行业之间的技术沟通。 为此, 职业能力建设司将开展工作室交流活动列入了2015年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室建设硕果累累
技能攻关、 团队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经验, 是此次技能大师们参加活动交流的重点, 也是他们在领衔的工作室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技能大师工作室” 带头人高凤林, 正带领他的团队围绕重型发动机的新装备、 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开展焊接技术攻关。 在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上, 他摸索总结出了一套 “焊接育人法”, 即利用润湿和渗透效应育人, 让团队成员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 利用焊点和焊缝的关系育人, 强调合力作用; 利用熔池效应育人, 让大家在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如今, 高凤林的工作室成员陆续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首钢技师学院 “王文华技能大师工作室” 通过在企业设工作站提供技术服务、 举办技能比赛培养人才等方式, 成为业内响当当的焊接技术 “充电站”。 目前, 该工作室已经建设7家基层工作站。 仅在2014年, 工作室就完成了350余名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吴作斌大师工作室则承担了公司重要的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通过“选师认徒” 和 “名师带徒” 活动,一对一、 一对多地开展培训, 为公司培养优秀技术工人和精英人才。
……
近年来, 焊接专业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成绩的背后, 离不开技能大师们的奉献,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
《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的通知》 提出, 要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 以企业奖励为主体, 辅以必要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 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 包括人社系统在内的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作为, 针对高技能人才培训、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陆续出台有力措施。
技能人才成长任重道远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 作为技术攻关中的 “大拿”、 工作室团队的引领者, 工作室带头人们对于技能工作室建设、 技能人才培养, 也有着深入的思考与深远的期待。
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是他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高凤林表示: “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正确认识和尊重工匠的氛围。” 他介绍说, 在日本工业制造的传统中, 所有围绕产品开发的工作者都属于工匠, 这实际上把技能人才放在与研发工作者一样的地位上, 这种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如何在各个层面上加强技能大师交流和工作室管理的力度,技能大师们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史京生提议, 定期举办全国范围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竞赛活动; 在技能大师工作室所在的上级部门建立专职的管理机构, 负责工作室的课题研究、 专利申报等工作。
兰州西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马晓东技能大师工作室” 带头人马晓东建议,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办跨行业的焊接技能培训班, 通过这个平台, 技能人才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完善企业在引入技能人才和支持技能人才成长的机制, 更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中石油管道局首席技能专家牛连山提出, 在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应有专门的培训团队和研发团队。“虽然目前我国对此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上都有相关要求, 但在现实的企业运营中却落实不易。比如有些企业有专门的培训团队和研发团队, 在建大师工作室时, 会把这些团队的一部分人员作为成员列进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团队中去, 等于 ‘同一个鸡蛋换了个篮子’。”
不断改革才能不断前行。 事实上, 对于技能工作者们的新期望与新要求, 包括人社系统在内的政府有关部门正不断通过改进政策予以回应。
近日, 根据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 并听取部分地方人社部门和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的意见建议, 人社部门开始修订2013年印发的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试行)》, 增加了完善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 考核、 奖励、 退出机制的内容; 对开展工作室技术交流、 项目资金的持续投入和使用方向、 工作室技术支持力量、 年度培养技能人才数量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
料得明日花更红。 随着高技能人才工作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不断完善,相信一切会更好。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