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
圣保罗时间8月16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闭幕。中国代表团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取得了4金6银3铜、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数控铣项目成绩尚未公布),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是展现全世界技能水平的舞台。世赛夺金,对于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有何积极影响?对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技工院校校长。
□本报记者 黄晓云
“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强力登场,获得4金6银3铜、12个优胜奖的好成绩!”8月17日上午,一位校长的实时转播引爆了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微信群,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瞬时 “欢呼”起来。在比赛中,我国选手首次夺金,成绩仅位于传统强国韩国与东道主巴西之后,实现历史性突破。
看齐世界标准 引领职业技术教育
“这是几代职教人特别是从事技工教育人的梦想。 以此为开端,必将推进职业教育质的发展。” 谈起世赛夺金, 天津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校长刘江言语中满是兴奋。
“世赛夺金给职业教育人尤其是技工教育工作者打了一剂强心剂, 是件大好事!” 广东省深圳市携创技校校长伊俊宏说出了校长们共同的心声。
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崔秋立认为, 参加此项赛事, 有助于了解世界技能大赛的规则和理念。“特别是世赛传递的注重质量、 注重精度的理念, 对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崔秋立指出。
河北省邢台技师学院院长荀凤元与崔秋立的观点不谋而合。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会加快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 用国际先进的技能理念、 职业标准、 技能标准、训练方式等完善我们的职业教育,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工学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缩小我国与技能强国职业教育水平的差距。”荀凤元告诉记者。
对于中国制造, 崔秋立认为,在世界技能舞台上展示我们国家的技能水平, 可以大大提升我国制造业、 服务业技能水平的国际影响力, 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品牌和影响力。
谈及参赛的意义,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纪委书记于书兴告诉记者: “与国际技能接轨, 可以促进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技能人才强国转变,提高中国制造水平, 并逐渐转变为中国创造。”
缺乏专业培训体系 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在比赛中, 汽车技术、 汽车喷漆、 飞机维修、 砌筑等领域的奖牌多被德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日本、 韩国等一些工业强国所包揽。对此, 深圳第二高级技校原校长黄景容指出, 比赛成绩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水平。 与这些职业技能领先的国家相比, 中国高技能人才占劳动者的比率不高, 同时缺乏专业培训体系及激励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目前, 参与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多数来自技工院校和企业培训机构, 涉及面比较窄, 更多的职业院校还不具备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能力和条件。” 荀凤元指出, 成绩固然可喜可贺, 但是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培训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崔秋立也认为,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鼓励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养, 成效显著。 但从整体来说, 地区之间、 行业之间技能水平还不平衡, 职业素养培养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技能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崔秋立分析道。
树立科学职教观 不唯学历唯能力
世界技能大赛, 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哪些启示? 刘江认真研究过世界技能大赛考核的项目, 认为世赛更贴近岗位实际, 更注重选手的综合素质能力。 这也应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世赛给我们的启示是, 必须进一步加大措施, 始终坚持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上,从培养、 选拔、 评价等各方面系统规划、 全面加强。 必须进一步树立科学人才观, 不唯学历唯能力, 弘扬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的价值观。”崔秋立说。
黄景容也认为, 职业教育不能轻视技能培养, 必须重视技能实战水平。 另外,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二者融合渗透实施教学才符合规律。 对此, 他建议, 以 “技能节”为平台, 开展技能竞赛, 应成为职业院校每年业务工作的常态。
“希望职业院校不再以升学为导向, 走以培养学历人才为主的中高职院校路线, 而是以就业为导向, 走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中高技院校路线。”黄景容告诉记者。
培养高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成重要阵地
当下, 离 “中国制造2025” 只有10年的时间。 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 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而现实是这类人才较为稀缺, 市场供求矛盾明显。
崔秋立指出, 技工院校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先驱者和示范者,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这次大赛, 技工院校选手大显神威,技工院校学生揽获了大多数奖牌,也再次证明技工院校办学定位方向及方法的正确性。
“今后, 技工院校应紧盯社会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产训结合, 重视素质培养, 继续发挥高端引领作用。 也希望社会各方面, 通过这次世界技能大赛, 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支持技工教育, 为技工教育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崔秋立呼吁道。
黄景容指出, 改变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局面, 主要靠企业和技工院校———
首先, 政府相关部门要解决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面临 “无米之炊” 的条件问题: 生源、 经费、设备、待遇。
其次, 在基本具备培养条件的前提下, 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 结合区域职业标准和学校实际, 确定本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指导具体的培养工作。
最后, 按照人社部关于 “高端引领、 校企合作、 多元办学、 内涵提升” 的要求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
奖牌热下的冷思考:要警惕“锦标主义”
奖牌热不等于奖牌至上, 而是以此激发 “更加尊重技能人才、 更加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 的社会风气。 这是全国技工院校校长们的共识。
刘江表示, 这次参赛取得重大突破, 值得好好总结, 但一定要警惕 “锦标主义” 倾向: 一味追求奖牌, 而忽略了把世赛的精髓引进来融入到我们的改革中。
荀凤元对此表示赞同: 衡量一个民族的技能水平高低, 技能竞赛水平仅仅代表一个方面。
“技工教育是人人的教育。” 新疆安装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王建平认为, 我国应避免把平民教育发展成精英教育。
黄景容也认为, 中国职业教育要正确处理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团队与市场适用性技能人才群体之间的关系。 院校工作的主体是培养市场适用性技能人才, 在此过程中发现高水平者, 经过特别训练, 让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通过建立国家技能竞赛体系,将技能强国、 技能大国、 技能兴邦上升为国家战略, 动员全民学习技能、 崇尚技能, 进而形成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这对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荀凤元总结道。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