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
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记者: 技校招生人数连年下降、 招生质量不高等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难题。 请问造成技校招生难、 生源质量不高等难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袁良栋: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工作多为生产一线技术岗位, 同时, 技工学校毕业后继续学历教育还存在一些障碍, 对学生、 家长和社会的吸引力不强。 传统的文化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学历文凭已经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方方面面建立稳固的联系, 技能人才的社会经济地位还不高,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由于对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的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对职教育规模和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人才培养与产业和市场人才需求联系不密切, 就业和招生没有形成有效传导机制。 此外, 招生管理仍存在一定的体制壁垒, 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凸显了招生的困难。
近几年, 初中生源逐年减少, 教育部门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 开展了对口单招、 注册入学、 五年一贯制、 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培养方式, 增加了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的吸纳。 这些措施给技工院校招生带来很大压力, 技工院校要完成招生计划, 除了增加一定的招生成本外, 必然以牺牲生源质量为代价。
记者: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 造成现在技校招生难、 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袁良栋: 从办学模式看, 改革开放之前多是厂矿企业办学。 企业是办校主体, 招工和招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产和教学是紧密联系的。 所以, 招生、 就业和教育质量都是有保障的, 社会的认可度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 国企改革和企业改制使企校一体、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受到冲击, 技工院校逐步转向面向市场需要办学, 经费的投入缺乏了稳定的渠道和机制, 人才培养也脱离了企业生产过程, 教育质量受到很大的冲击。 加上生源逐步萎缩, 学校的生存压力大增, 为了生存, 在专业设置、 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方面追求短期效应成为一些学校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从办学层次看, 我们的技工院校办学层次还需要提升。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 一般中低端的技能工人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在岗位上发展的后劲不足, 企业的认可度不高,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当前,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这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各地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的关键。 因此,技工院校应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内涵建设, 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从培养模式来看, 随着市场体制机制的建立, 企业用人机制和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都发生了变化。 由于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市场机制尚需政府强力推动; 同时, 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的办学投入机制, 容易导致技工院校面向市场培养通用性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打破体制壁垒提高技能人才社会经济地位
记者: 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 要怎样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效率?
袁良栋: 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投入,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基础办学条件, 优化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布局,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资源协调整合力度, 优化投入结构, 改革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地方政府要引导职业院校对接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 深化 “工学一体、 校企双制”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支持学校、 企业以订单班、 冠名班等形式开展技能人才联合培养。 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推动专业设置和一体化课程改革。
要发挥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实施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引导扶持企业切实开展以 “招工即招生、 入企即入校、 企校双师共同培养” 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要建立健全订单培养的长效机制, 发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劳务基地与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合作水平,做好校企合作对接服务。
记者: 无法进入教育统一招生系统、 教育经费缺乏、 教师无法灵活流动等困难让多地的技校发展举步维艰。 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 一方面是技校招生难, 技校 “就业火爆但招生不旺” 的状况逐渐成为常态,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从长远看, 在宏观层面应该怎样有效支持、促进技校的发展?
袁良栋: 促进技校发展, 要坚持就业导向、 技能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模式, 促进技工院校内涵发展。 通过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政府、 企业、院校三方在资金、 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多元化投入机制, 提升技工院校基本办学条件, 推进学校专业设置、 课程开发、 师资建设等内涵建设。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健全 “招工即招生” “订单培养” 的长效机制,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通过深化改革, 完善法律法规, 打破体制壁垒, 明确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地位, 落实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标准, 建立稳定常态化的基本办学经费投入机制和公平的招生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制度, 给各级各类技工院校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职业教育免学费的基础上,对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技能人才培养专业, 可探索建立对相关专业学生和技工院校的专业补贴制度。
改革完善技工院校人事制度, 破除技工院校在人才引进, 人才使用方面的障碍, 重点解决编外教师的同工同待遇和后顾之忧,畅通教师晋升通道。 这是坚持和深化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的制度保障。
通过完善相关法规, 提升职业资格的效用,明确其在人事人才制度中与学历资格同等的社会地位。明确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录、单位转正定级、职务职级晋升、退休等环节中与相关大中专毕业生同等待遇。至少在制度层面给技能人才公平就业机会和社会经济地位。这也是当前提高技工院校吸引力最为现实的方法。
技工院校正不断创新各地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理应推广
记者: 尽管技校在夹缝中生存, 但各地在实践中,有很多勇敢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例如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探索技能人才分级加冕, 广西打通技能人才在企业职称认定中的上升渠道, 河南省推广全民技能人才计划,您认为这些探索的意义有哪些?
袁良栋: 各地围绕技能人才培养和技工院校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创新, 对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理念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新常态下, 产业结构升级和 “中国制造2025” 战略的实施, 都需要加大对我国职业技能开发的技术研究和制度创新。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技能人才加冕的做法是对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一种认可, 是一种荣誉, 有利于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地位。 本届世界技能大赛后, 代表团载誉归来受到国务院、 人社部及相关省市领导的接见, 体现出各级政府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对技能人才建设工作的肯定。 最近, 浙江省正考虑破格授予金牌得主杨金龙特级技师职业资格, 破格让其享受正高级职称待遇, 杭州市已破格入编使之成为杭州技师学院在编教师。 这些在技能人才评价和使用方面的探索, 有利于提升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识, 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 崇尚技能、 鼓励创新的技能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这其中有些做法可以常态化和制度化。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 也是育人主体。 打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是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前大部分省市建立完善了贯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同步发展通道的相关政策, 促进企业内两支队伍人才同步发展。 不少企业通过大量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做法。 一方面, 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 企业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 选拨具备一定条件的技能人才开展职称评定或技能专家评聘。 这项制度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和技术层面的困难, 如资历资质认定、 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工作业绩的认定和互认等问题。 但对推动企业内部复合型实用人才培养, 实现两类人才实现双向自由流动, 尤其是在打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南省推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成效显著, 有效推动了全省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河南省通过整合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 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技工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 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创新探索的意义在于: 通过全民技能振兴计划, 能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 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有关职业培训政策的贯彻落实。 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有利于推动国家系列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在地方的落地和深入开展。 通过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可对本地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到精准发力。 同时,这种全民技能振兴计划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形成技能人才集聚的人才优势, 终将对产业振兴和升级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撑。 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以及实施中部分地市形成的经验做法,对全国其它省区的职业培训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