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打下人生第一根桩
3月的汉中盆地, 依然春寒料峭, 远处的山峰上, 还有点点白雪。而穿过秦岭隧道, 眼前出现的已是漫山含苞待放的油菜花。 行不多时,记者赶到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上元观镇徐家堡中学。
来到9年级3班教室, 透过红漆的木窗, 记者看到面庞清秀、 一口标准美音的宋国英正在专注讲课。满屋学子, 偶有一两个分出一些好奇的眼光, 回头瞥一眼窗外的记者,又赶紧扭过头去。
为了乡下孩子的梦想
2008年,22岁的宋国英从陕西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 她也是那年全校为数不多的拿到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的毕业生。
对于宋国英来说, 记者已不是第一个问她为何不去城里找份待遇更高的工作, 而选择加入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的人。
2001年, 正在读高中的宋国英考上县城的奥赛班。 然而她很快就发现, 农村出身的自己开始跟不上城镇孩子的学习节奏, 成绩出现了下滑。 “城里的孩子比我强。” 压力让宋国英感到了一丝自卑。
幸运的是, 宋国英遇到了一位影响她一生的班主任。 这位老师主动为她补课, 还推荐她当选班长,一点点地消除了她的自卑感。 “如果不是这位老师这么关心我, 可能我不会考上大学。” 宋国英说,“我的经历时刻提醒我, 要找机会尽力拉齐教育起点, 让乡下的孩子们也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宋国英说。
大学毕业那年, 宋国英偶然点开了同学转发的汉中市振兴计划的招聘公告: “为农村补充教育、 卫生、 农业技术人员” “解决编制”“奖励从教从农类人员1万元, 服务期5年” ……条件优异, 又契合她志愿, 宋国英没有犹豫, 报名参加了招聘考试。
这份工作是承诺了一份责任
白绿色相间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紧挨着, 下课后, 记者随着宋国英一路穿行而过。
“学校是什么样? 老师们怎么样? 学生们会不会接受自己? 未来的教书生活是什么样?” 9年前, 怀揣着忐忑第一次走这条路时的心情,宋国英还依稀记得。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走上三楼,宋国英推开宿舍门。“说实话,来这里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即使给我分配到最偏远的镇子,我也觉得没什么。”但当她第一次推开这间宿舍门时,还是有点 “傻眼”, “宿舍里空荡荡的,一张木板垫在两张长凳上,勉强搭成了一张床。我第一反应是赶紧找电源插座,怕屋里连电源都没有。”
2008年的徐家堡中学还没有通自来水,更没有淋浴设备。每次洗澡,宋国英都要跑到镇上的公共浴室。而每到傍晚用水多的时候,教师宿舍楼就会断水,需要到操场另一头打水, “天热的时候,洗漱完走回来就又是一身汗。天冷的时候,冻伤脚趾头是常事。”
让宋国英印象最深的是刚来的第一个冬天,她得了重感冒,屋里又没有暖气。宋国英说自己躺在床上,一整天都没有吃饭。到了晚上其他老师都回家了,那层楼就只剩下她一个人,那份孤独感她至今难忘。
时近年关,当见到汉中市人社局人员前来慰问时,对于自己的苦,宋国英只字未提。 “每年他们都会来看我, 一想到有人挂念着自己,感觉真的是挺好的。”宋国英说。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第一堂课,也让宋国英终身难忘。
上讲台的头一天晚上,宋国英设想了很多课堂问题,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一遍一遍地练习。
“然而我走上讲台时,整个人都懵了。”学生们仿佛没有意识到来了新的老师, 整个教室里乱哄哄的。“啪”,宋国英没忍住发了脾气,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第一堂课就以这种方式开始了。
宋国英用英语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后,只有几个学生能够简单回答。这让宋国英意识到,这些学生几乎没有英语基础。宋国英设计的教案,没有一点用武之地, “整整40分钟的课,总是所答非所问,大多数孩子听不懂我在说些什么。”
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曾让宋国英一度动摇。 “我怎么来了这么一个地方。”晚上回到宿舍,宋国英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 “干完这个学期我就走。”
然而,一封夹在作业本里的信,触碰到宋国英心灵最深处,让要打退堂鼓的她改变了想法。
“老师,对不起,你不要生气了……我的英语成绩可能让你不太满意,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英语,很喜欢你。我会努力的……班上很多人都特别喜欢你,所以你一定要开开心心的,因为我们最喜欢看你笑时的样子。”在记者面前摊开这封信,宋国英说, “虽然这些年搬了好几次办公室, 但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
“那个时候是真正感到自己选择这份工作其实是承诺了一份责任。”宋国英重燃激情, “我得坚持下去,在这里打下人生的第一根桩。”
让乡村也能走出人才
育人的实践,让宋国英真正展开了梦想的翅膀。
“我就按陶行知先生说过的‘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的方法,找出适合现在这些学生的教学法”。 宋国英说。
每节课开始前,宋国英都先把需要学生做的内容示范一遍,再让他们来照做……就这样,她逐渐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唤起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学生英语成绩之所以差,一是缺少科班出身的英语老师,二是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孩子兴趣上的需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知识上,更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唤醒学生兴趣。”宋国英的教案本上,这样的备注还有很多。
课堂上,宋国英经常给学生讲自己曾经的经历,讲大学生活,进而讲到什么是学生当前应该做的。“起初只是为了把学生发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现在发现这种方法比简单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宋国英总结说。
渐渐的,学生从羞于开口到主动参与, 那些曾经调皮捣蛋的学生, 反而变成课堂秩序的维护者。宋国英从初一到初三教的第一个班,中考总分全县第四,英语成绩名列前茅。如今,那些学生中不少人已经走出山村, 踏入了大学校园。
2013年,宋国英在完成自己的志愿服务期后,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她的事业。
如今,宋国英已经成为徐家堡中学的第一位女副校长。身份变了,责任也更重了,但初心仍在。她仍在坚守着那个还未完成的梦———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小镇。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