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好点子”莫要变成“馊主意”
延迟退休已经成为2016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3月4日,新华网为此专门刊登了《延迟退休“箭在弦上”,还有哪些问题待解?--五问延迟退休》一文。总体而言,延迟退休政策不仅是因为要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而且是世界趋势,因为人口寿命的增加,不少人65岁前仍然精神旺盛,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从逻辑上讲,从期望值上看,延迟退休无疑是个好点子。
但是,事物总是有它的两个面,对当前的机关事业单位作风现状而言,延迟退休又意味着什么呢?是激励机制还是熔断机制,执行之后是符合初衷还是适得其反,需从基层角度对此作试做分析。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说明懒政这个问题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比较严重地存在,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将从以“治贪”为重点向“治贪”与“治瘫”同步并行,因为占着位置不干事的直接效果就是机关人浮于事运行瘫痪,这是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后果怎样可想而知。
基层机关作风问题有多严重?试举三点,一是安排工作“做不来”成经常化的借口,不是做不来,而是不想做,使“做得来”的也转变成了“做不来”,现在不少的基层机关,存在三个三分之一问题:三分之一拼命工作,三分之一跟着感觉走,三分之一偷奸躲懒。仅此,足见抓作风建设是何等的任重而道远。二是中层职位“不想当”成了党组党委的头痛,因为科长这个职位,压力很大,而且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问责,所以很多县级以下单位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得先做候选人的思想工作,否则,人数都凑不够。三是享受待遇干部不上班或者上班也不干事成了独特风景,“实改非”领导职务的,当科长8——10年,50岁以上的享受待遇干部,大部分过上了“早上打卡吃饭,下午打卡再见,中途忽隐忽现,一年到头不知何干”的神仙日子,更有甚者,则是“周一点名、下周再见,纪委查岗、视而不见”,再让他们这类人65岁才退休,难道不是要让机关作风更糟糕,慵懒散拖更严重,直至我们的政权塌下来?
以上列举的三点问题,绝不是个案,而是通病。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是在继续发挥老干部余热为人民服务,还是要把机关变成干休所疗养院?当前基层抓作风建设,派驻各部门的纪检干部好多都存在“孤立感”,在基层机关普遍存在风气不正的情况下,再弄一批倚老卖老的人在单位败坏作风,延迟退休,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有益吗?
或许,从经济的角度上讲,延迟退休确实缓解了社保基金缺口压力,但是如果算政治账,无疑得不偿失,甚至如同证监会主席所说的证券市场熔断机制一样——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从长远看,延迟退休是个“好点子”,但是从机关干部履职尽责现实看,未必就不是“馊主意”。要执行延迟退休政策,就要执行更加严厉的纪律制度。虽然,现在的严格执纪已经让很多人受不了,但是要让60岁以上的人尽职尽责工作,现在的执纪力度还远远不够,就当前,撕不下脸来对不守纪律的60岁人说不,却又是不争的事实。一句话,目前的机关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状况根本不宜适用延迟退休政策。因此,如果纪律执行难以到位的话,与其把60岁以上的人留在单位不干事,还不如把这笔钱用来招聘年轻的临时工。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