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养老金6.5%涨幅合理?进来强势围观!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并向退休较早、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企业退休人员适当倾斜。
这意味着在2005年到2015年连续11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基础上,2016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将实现“十二连涨”。
11年来都是10%,为何今年6.5%
回顾养老金增长历程,可谓每年都会跃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养老金经过第一次调整后为月人均714元。随后养老金每年调整一次,到今年总计调整12次。从2005年到2015年,除2006年增幅为23.7%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递增。
养老金上调涨幅波动自然会带来问题,为什么年年都涨10%,今年只涨了6.5%?于参保人而言,这样的涨幅下跌是否意味着自己的养老金“缩水”呢?
事实上,工作报告对增速设为6.5%给出了几方面解释,今年的这一调整是基于统筹考虑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和物价涨幅等因素。预算报告提出,2014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为7.2%,物价涨幅2.0%,2015年物价涨幅则为1.4%。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指出养老金此前数年上调10%一方面是因为养老金起点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养老金涨幅要高于物价涨幅,但不宜长期超过工资涨幅,只要在两者之间,都是合理的。”
此外,6.5%的增幅是根据我国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同步制定的。2015年GDP增速6.9%,财政收入增速5.8%,降低增长幅度旨在缓解财政对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补贴压力。同时,目前虽已完成养老金制度上并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实际还未并轨,继续大幅上调会进一步拉大两者退休后的待遇差距。

你了解养老金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2015年全国近8000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后已达到月人均2200多元。如2016年再上调6.5%左右,则每人每月有望增加140多元。这听起来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很多参保人对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以及影响养老金待遇的因素却不甚了解。
社会养老保险金,即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为预防公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生活失去保障的预先保险机制。
职工的基本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以北京为例,养老金按个人8%,公司20%的比例缴纳。如果参保人到退休年龄时交养老保险不满15年,国家会把个人账户上存的8%的养老金全额退还给参保人。由公司缴纳的20%则充入国家的养老统筹基金。如参保人达到退休年龄时已累计缴纳养老保险15年,即可按照规定按月领取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上年度本区在岗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2*缴费年限*1%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参保人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与缴费年限是挂钩的。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养老金缴满15年即可在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但如果只缴满15年,那退休之后只能能按月领取进本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对于大多数正常在职职工来说,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后能领取的养老金越多。因此,虽然养老保险断缴可累计,但各位参保人在参保同时要尽量避免断缴,更高的缴费年限意味着更高的退休养老待遇。对于工作中断的参保人、自由职业者和个体工商户等角色而言,如果参保人有本地户口,自行到人才服务中心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自己缴纳;外地户籍的参保人,可以正规人力资源公司进行过渡;也可通过微信服务号或社保类APP如“瑞方”进行缴费。
总而言之,要保障退休养老的生活,抑或是想要过一个高品质的退休生活,养老保险必不可少。
(本文为瑞方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链接)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