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基本原理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基本原理是什么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要求,加大社会保险宣传力度,增强社会保险法制观念,推进依法依规经办,为公众有序参与社会保险提供法治服务,本报联合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从即日起推出“社会保险与法”系列专版,重点宣传社会保险法的法理依据及重大意义,达到向全社会普及社会保险法的目的。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其中社会保险就是公民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最主要的一种途径。每年的“两会”热点,社会保障均排名前三位,有两年高居第一,由此可见关切度之高。近两年来,学术界和社会上针对国家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延迟退休年龄、“双轨制”、社会保险缴费比例过高等,提出了一些不符合社会保险基本原理的观点和看法,引起有些网民和人士的误解误读误判,对建立完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保制度没有起到示范指引和模范宣传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一是缴费不能足额领取观;二是自存自保说;三是缴费比例过高说;四是双轨制不公平观;五是社保缺口不能留给财政观;六是社保基金结余过剩论等。这些看法与观点,从社保原理分析站不住脚,从社保宣传反思仍需加强,从社保管理审视还要规范。因此,开展社会保险法宣传,使大家了解掌握社会保险原理,明确权利和义务,既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又顺应社会文明进步的趋势,十分必要。
一、社会保险相关概念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有社会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自古存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国家管理风险的手段。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是对公民的生存权进行强制性保护。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宪法相关条款、社会保障基本法、单行法、条例、行政规章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我国目前初步构建了社会保障法律框架和体系,但很不成熟,也不完善,亟须下功夫加强。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和政府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险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国家社会管理和民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家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法律手段的体现形式。它通过规范参加、组织、管理、经办、监督社会保险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明确社会保险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之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实施的一部支架性法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自201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二、社会保险基本原理
社会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应运而生的一种分配关系,其实质是国家有目的地使一部分国民收入转化为社会保险基金,通过再分配的形式保障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工作机会的人能有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以维持、促进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它有六个显著特征。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