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坚守
他穿梭在蜿蜒的山路上, 大红色的工作服在绿草丛的映衬下格外耀眼。
骄阳似火, 他驻足停下, 眺望着山顶最高处的天然气增压站。
艳黄色的采气树和亮银色的过滤分离器罐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天然气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下游。
这里有我国少有的高含硫气田, 无色剧毒的高浓度硫化氢, 吸一口足以让人毙命。
在有毒、 高压、 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大山里的工作, 别人唯恐避之不及。 在大山里, 他却固守着, 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行业翘楚。22个寒暑春秋,那些崎岖的山路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 铺就了他的生命底色。
他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 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开县作业区采气工刘辉。
孤独, 是他的财富
1993年, 现实粉碎了技校毕业生刘辉瑰丽的幻想。
“我以后就工作、 生活在这里?” 刘辉惊讶地打量着四周。 井站附近人烟稀少, 步行到场镇单程要两个多小时。
员工住宿区与厂房一墙之隔,仿佛与世隔绝的孤岛矗立在山顶。拧开水龙头, 喷涌而出的是含着铁锈的黄色水。 分离器罐彻夜高声轰鸣,令人辗转难眠。
本对工作没有太多奢求的刘辉, 突然理解了一起分配来的女同学的眼泪。
白天, 师傅带着刘辉巡检, 他每小时记录气井井况、 压力数据、仪表参数等, 填完报表, 再打电话汇报情况。 如遇设备故障、 气井压力突变,他要及时处理。
晚上, 与刘辉如影相伴的, 只有无边的孤独。 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 没有背景、 学历, 想改变命运, 知识是他唯一的武器。 孤独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扇窗。
一次, 他发现 《输气工》 一书, 如获至宝。 在专业书籍匮乏的年代, 将井站异常情况条清缕析的工具书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只有唯一一本书, 怎么办? 抄书! 他执拗地用最笨的办法获取知识。
那些如饥似渴学习的夜晚里,他的房间灯光熠熠闪亮, 一个月后, 当他疲惫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几十万字的书被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下。
勤思, 是他的阶梯
1994年, 刘辉担任天东15井班长时, 一个现象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气井井口节流阀的管壁, 时不时出现结冰。 老工人习以为常, 指导刘辉用木棒敲掉冰。
敲掉又结冰, 结冰又被敲掉。周而复始, 治标不治本。 “到底什么造成结冰? 如何才能避免结冰?”面对爱刨根问底的刘辉, 老工人说不出所以然。
刘辉翻出书籍研究。 深埋于地底的天然气, 从地下往上流时, 在节流阀处由高压变成低压后, 气体会膨胀, 温度会降低。 尤其是在高压低产井,结冰现象会突出。
明白了原理, 问题迎刃而解。只要调节好压力和流量, 天然气在流动过程中, 热量不会丧失太快。保证第一节流阀不结冰, 后面的第二、三节流阀就能都不结冰。
除加强理论学习外, 刘辉还练就了绝活。
采气自动记录仪记录着气井的压力、 温度等动态值, 每个井站要根据记录仪标注的24小时曲线,算出每天的天然气产量。
别人算一遍产量后, 刘辉再算一遍, 并细细揣摩曲线和产量值之间的关系。
久而久之, 他发现, 气井的产量值有规律可循, 低谷和峰值、 时间和频率,他都了然于胸。
一次, 同事准备用尺子测量算出当天产气量, 刘辉看了一眼记录仪的卡片, 轻描淡写地说: “今天产量15万吨。”
周围人不信, 细细一量。 天呐!真神了!完全准确!
眼睛堪比量尺。 刘辉成了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
1997年, 刘辉代表开县作业区参加重庆气矿采气工技能竞赛, 获得第二名。 此后, 他又连续参加两次比赛,分获第一名、第三名。
无畏, 是他的本色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005年,一个严峻的考验悄然而至。
当年11月25日, 南雅站的埋地管线意外破裂, 大量含硫天然气泄漏。 天然气带着巨大压强喷涌而出, 推出1米宽、 10米长的深沟,发出恐怖的巨响。 现场形成一团雾气,遮天蔽日。
2003年开县 “12·23天然气特大井喷事故” 的惨状犹在眼前, 当地群众在政府组织下立即撤离。
只要关闭关键的阀门, 就能控制泄漏。 可在能见度低、 现场危急的情况下, 井站的年轻员工们不知所措。
如果局面失控, 最后只能把和上下游连接的天然气管线切断, 将南雅站管网中所有天然气泄放出去。 然而, 这样耗时长, 会造成终端用户的大面积停气。
“刘辉在哪里? 让他去南雅站。” 邹副经理在电话里焦急地喊道。 刘辉是不二人选。 他在开县作业区工艺维修站工作, 对于井站上种类繁多的阀门的具体位置、 结构特点,都了如指掌。
刘辉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 他背上空气呼吸器走进井站, 管道泄漏的巨响撕裂着他的耳膜, 天然气夹杂着石粒迎面扑来。
看不见一切, 听不见一切。 空无一人的世界, 嗡嗡作响的脑袋,缥缈迷茫的前路……刘辉的心不禁怦怦乱跳。 他深呼吸了一口气, 凝神回忆管线图并定位。
这是分离器……往旁边去……这是采气树……近了近了, 阀门找到了……1、 2、 3、 4, 4个阀门全关上……
成功了! 成功了! 人们欢呼雀跃。 刘辉茫然地看着大家, 他的听力严重受损,好长时间才恢复。
一战成名! 行业里开始流传一种说法: 开县有个 “辉牛”, 牛的是他的临危不乱, 牛的是他的力挽狂澜。 几个月后, “辉牛” 又“牛”了一回。
2006年3月25日, 开县高桥镇出现井漏事故。 河流里、 农田中、 山坡上……高含硫的天然气泄漏点众多。 刘辉率领小分队寻找泄漏点, 用漏斗倒扣在泄漏点上, 点火燃烧掉天然气里致命的硫化氢。
整整36小时, 刘辉没有休息。“心里有事, 能睡得着吗?” 他挑战了自己的生理极限, 发现了30多处泄漏点, 用顽强的毅力扛起抢险排障的先锋旗帜。
创新, 是他的常态
看书是刘辉保持多年的习惯,一周不去一趟新华书店, 他心里空荡荡的。
他尤为推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 《思考, 快与慢》。 人有直观思维和分析判断思维, 直觉有可能出错, 会陷入常规的思维失误, 应该学会自由切换思维模式。
刘辉深谙其道, 在实践中将理论运用得淋漓尽致。2014年, 四川某兄弟厂请他去开 一个阀门。 原来, 两三个月里, 多位维修工始终打不开阀门。
到了现场, 刘辉心里有了数,“给我一个专业扳手。”
“靠拧行吗? 是冰冻住了阀门吧。” 依据这个思路, 对方始终行不通。
他不动声色, 把后盖拆开, 拆开后再轻轻一松。
“我明白了, 你是想告诉我们, 症结在于压力没有平衡。” 对方受刘辉动作的启示,恍然大悟。
阀门的上下横截面不一样, 受的压力也不一样。 当上面压力小于下面压力时, 阀门会密封。 只需把上面压力升起来,即可打开阀门。
“刘专家,你真是牛!” 突破惯性思维的瓶颈,高下立现。
创新, 是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思维定势。
刘辉的4个国家专利、 3篇论文, 全部来源于攻克难题的创新方法。 如今, 他主动设置主题, 把创新研究贯穿于工作之中。
学习, 是他的信仰
年复一年, 刘辉的专业水平节节攀升。 在天然气采输行业里, 他已成为金字塔上的顶尖人物。
他希望倾其所有把技术传承给徒弟们。
一次, 刘辉探望徒弟王川洪。“从井站到学校后, 你对阀门有什么新的心得吗?” 吃饭等菜间隙,他拿出了纸和笔, 直奔主题。 一次饭局活生生地变成了一堂教学课。
在他的培养下, 徒弟中有3人荣获 “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人荣获 “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形易学, 意难会。 徒弟们对师傅佩服不已。
CAD制图软件难掌握,刘辉一个通宵就拿下。 他桌上厚厚的中英文对照词典被翻得边角卷了起来,通读设备的英文说明书对他来说不在话下。
“多学习一点儿, 总比少学习一点儿好。” 这句口头禅, 他始终如一地践行着。
他有跳槽的机会。 一而再, 再而三,但他选择了坚守。
因为, 曾经难忍的气流声成了他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曾经陌生的大山成了他心底最炽热的牵挂。刘辉正在研究采气设备。 程红 摄刘辉正在作业区操作采气树。 程红 摄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