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技能青岛 助推蓝色跨越
技能赛马、 名师带徒、 政策扶持、 名企练兵……为培养更多的知识型、 技术型、 创新型技能人才, 山东省青岛市从各个层面加强部门、 政企协作, 绘制了一幅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壮大、 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壮丽画卷。
“最终获得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振超技能大奖的是: 郭锐、张云鸿!”5月5日上午,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振超技能大奖评审委员会主任许振超高声宣布了大奖的归属。
据了解,这一活动是青岛市打造技能青岛、 助推蓝色跨越诸多措施中的一项。
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青岛正齐心协力, 努力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形成 “崇尚一技之长、 不唯学历凭能力” 的良好氛围, 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 技术型、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为青岛市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集聚力量。
赛马机制催生群英涌现
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从1990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 尽管走过20多年, 历届技能大赛服务技能成才的宗旨没有变。 大赛为一线工人搭建了公平竞争的舞台, 其赛马机制让大批技能人才纷纷涌现, 不仅证明了技术改变命运的朴素道理, 更树立了技术成就梦想的价值导向。
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以“服务企业发展、 服务技能成才” 为宗旨, 以 “展现技能风采, 成就蓝色梦想” 为主题, 于去年8月份正式启动, 至今年5月进行表彰, 历时10个月。
职业技能大赛中, 青岛市创新搭建网上报名及互动参与平台, 重磅推出 《技能青岛大师讲坛》 《技能青岛达人秀》 《技能青岛竞技场》 等系列栏目, 吸引了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营造了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的良好社会氛围。
结合职业技能大赛, 紧紧围绕促进就业, 青岛还启动了百万产业大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行动。 大比武与大培训相结合, 激励引导广大劳动者和广大学生, 提高学知识、 练技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赛马机制下, 行行有状元。 经过近300场比赛的激烈角逐, 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从本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星光闪现:1022名优胜个人获得表彰,其中73名参赛选手获得 “工种状元”称号,23名参赛选手获得 “学生竞赛专场工种冠军” 和 “青岛市技能新星” 称号,956名选手获得由大赛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为动员和号召广大技能工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振超精神, 弘扬 “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 的时代风尚, 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振超效率” 的创造者许振超的名字为奖项, 首次设立振超技能大奖。 作为本届大赛的最高奖项, 振超技能大奖相当于从冠军中选冠军, 获奖者将获得 “10万元奖金+青岛市工人先锋称号+青岛市首席技师相关待遇+优先推荐评选青岛市劳动模范” 等丰厚奖励, 引得众多技能高手踊跃参赛。
获得大奖的郭锐、 张云鸿分别是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和青啤二厂酿造部制麦工段长。他们过五关斩六将, 从70名各工种冠军中脱颖而出, 以精湛的技能水平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成功夺取振超技能大奖。
名师带徒打造人才成长绿色通道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工业制造的使命召唤, 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了越来越广阔的平台。
“青岛有非常适合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 尊重劳动、 崇尚技能的氛围浓厚。”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南车高速动车组和城轨地铁电气调试首席制造师周勇说, “从青岛市到各家企业,名师带徒、 大师进校园以及企业常年坚持的技工培训, 都让我们一线工人从中受益,一步步成长。”
为让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青岛市在全市各类所有制企业单位启动 “名师带徒” 计划, 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 技艺精湛、 适应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名师带徒” 计划中,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负责人、 全国继电保护大师、 全国劳动模范夏晓宾被聘为 “名师”, 并收下两名徒弟, 一名是他的领导———公司变电检修室主任江川, 一名是到公司参加工作不久的博士刘鹏。
像青岛供电公司这样, 青岛港集团、 南车四方股份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 技师工作站等载体, 开展 “名师带徒” 活动。 目前名师签约带徒超过550多对, “比、学、 赶、 帮、 超” 在技能工人中蔚然成风。
根据青岛市人社局、 市财政局下发的 《关于在全市组织实施 “名师带徒” 计划的通知》, “名师” 指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市级以上技术能手、 有突出贡献技师、 首席技师、 享受政府津贴的技能人才等。
“名师” 与徒弟签订协议, 确定师徒关系, 明确权利义务、 带徒目标及完成时限。 带徒分为强化培训阶段和实践提升阶段。 强化培训阶段一般为1年-2年, 培训总时间不少于400课时; 实践提升阶段一般为2年-3年, 培训总时间不少于800课时。 青岛市将给予带徒的 “名师” 最高18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为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青岛市将 “首席技师进课堂” 作为 “名师带徒” 计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倡导首席技师与技工院校签署进课堂协议, 在开展师带徒、 提升技工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 积极参与学校的项目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课程开发、教材开发、 实习指导等工作, 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
俗话说, “名师出高徒”。 “名师带徒” 通过名师手把手指导, 为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增添了 “绿色通道”,同时, 通过技能人员竞技切磋, 开阔眼界, 无疑可以更好地提升技能人才的素质技能。
目前, 青岛市高技能人才总量约2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9%。 根据 “名师带徒” 计划, 到2020年, 青岛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将达到24.2万人,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将达到33%, 高技能人才规模、 结构和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
政策组合拳铺就坚强基石
在人口红利下降、 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 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出台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措施,格外重要。
青岛市采取政策拉动, 实施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开发政策,陆续出台了岗前和岗位技能提升、 高技能人才培养等10余项政策。
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韩红星介绍说: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我们不断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无论是技能培训补贴的发放范围, 还是发放力度, 都有了质的提升。” 据了解,目前, 在青岛, 涉及技能培训补贴的项目包括就业技能培训补贴、 岗前技能培训补贴、 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 失地农民岗位补贴、定向 (订单) 培训奖补、 重点建设项目技能培训补贴和金蓝领培训补贴等八项之多。 同时, 这些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完全打破城乡区划和身份界限,面向全体市民, 让更多的农村劳动者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优惠和红利。“在扩大技能培训补贴范围和力度的基础上, 我们结合实际, 对补贴发放办法和流程进行了调整, 将以前必须从户籍地领取补贴调整为可以在技能培训地领取, 进一步方便了群众。”韩红星说。
财政投入逐年递增, 今年将超过1亿元。 建立 “有突出贡献技师”“首席技师” 等评选表彰制度, 鼓励企业开展 “首席工人” “技能大师”“优秀员工” 等评选。 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青岛市拔尖人才选拔评选范围,对评选出享受政府津贴的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2万元奖励。
通过政府政策和资金拉动, 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院校为基础、社会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正在青岛形成。
组建技工教育集团。 为推动技工教育规模化、 集约化发展, 青岛市围绕蓝色经济产业集群, 组建成立石化、 机械、 海洋、 平度、 园林、 经贸等9家技工教育集团, 加入企业170多家, 参与培养技能人才3万人。 市政府出台 《关于深入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意见》, 年度扶持技工教育集团资金超千万元, 促进技工教育形成 “招工即招生、 毕业即就业” 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构建职业培训联盟。 面向失业人员、 高校毕业生、 农村转移劳动者、新成长劳动力等就业群体, 青岛市构建起以职业培训联盟为轴心的新职业培训格局。 各培训联盟实行 “教、培、 管、 扶” 一体化运作, 大幅提升了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有力推动了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截至目前, 青岛已组建各类区域型就业技能培训联盟6个, 吸纳成员单位57家,涵盖专业 (工种)130余个, 年培训能力6万人。
成立学能联盟。 青岛把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融为一体, 加强高层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技工院校推进高等学历教育试点工作, 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首届试点班报名学生1700多名; 在设有金蓝领培训基地的企业推行高等学历教育试点工作, 全面提升技能岗位职工的理论水平、 学历层次和工作能力。 首批报名职工近1000人。
名企引才抢出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 聚贤、 汇技, 方能赢天下。 就贤才而言, 高技能人才无疑是首选, 也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高技能人才, 一方面靠自身培养, 一方面靠强力引进。 各种技能大赛的佼佼者, 进入了企业选才任贤的视野。
张雷超是青岛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2012级学生, 今年7月毕业。 在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青岛石化高级技工学校赛区学生组比赛中, 他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比赛, 夺得车辆钳工冠军。 虽然还没走出校门, 张雷超已经是 “名花有主”,被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提前 “预订”, 签订了聘用意向协议,今年5月份进入该公司实习。
像张雷超这样的23个学生组冠军, 全部受到用人企业的关注和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 在23个大赛学生专场中, 已有110多名优秀学生“名花有主”。
“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技能拔尖人才, 大赛建立人才签约机制, 有利于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能人才。”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程斌认为, 青岛市举办的技能大赛, 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导向机制, 引导人才向塔尖攀登, 从而带动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的整体进步, 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是青岛企业在争夺技能人才中的普遍想法, 也是青岛以大赛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初衷。
服务产业发展, 大赛与岗位练兵相结合, 促进企业生产提质增效。 青岛以大赛举办为契机, 在全市开展轰轰烈烈的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海尔集团国内11个园区、 46个工厂的1.5万名员工参加了岗位练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在全国的50多家工厂的2.1万名员工参加了万人争当青啤 “技能王” 比武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 本届大赛共带动各行业企业、 技工院校岗位练兵20多万人,有效锻炼了技能队伍, 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发展。
服务产业发展, 大赛与技能培训和人才引进相结合, 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结合大赛开展, 青岛市在全市部署金蓝领培训、 在岗职工提升培训等培训项目, 各赛区、 各企业以组织大赛为契机, 在制定竞赛组织实施方案的同时, 同步制订学习培训计划, 将培训前置, 通过让骨干讲课, 分组分批分类加强技能学习, 在全市掀起了学技能、练本领的热潮。
技能青岛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青岛市技能大赛是技能工人磨炼自己、 检验自己、 超越自己的重要途径, 也是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公平平台, 更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就业,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韩红星介绍, 两年一届的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以服务企业发展、 服务技能成才为宗旨, 按照承接传统、 对接发展、 突出高端的原则, 积极对接产业发展。 通过多年举办, 技能大赛对家电电子、饮料食品、 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以及船舶海工、 轨道交通、 汽车制造等高端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 为青岛市打造十大千亿级产业链和新兴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技能人才保障。
“经济发展逐步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而创新驱动需要大量的优质人才资源保障。” 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市人社局局长纪敏在采访中表示, 当前,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强化技能教育迫在眉睫。 青岛市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需要大量人才的强力支撑, 尤其是对创新创业人才、 技能引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
纪敏透露,2015年, 青岛市将围绕促进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 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长远发展、 技能传承,推进 “技能青岛” 工程, 通过实施“技能就业计划” “技能创业计划”“技能提升计划” “技能传承计划”“技能储备计划” 等五大计划, 不断创新职业培训制度、 政策体系、 工作机制、 服务功能和保障措施, 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进一步提升全市人力资源技能素养, 从而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做好服务。
根据青岛市委、 市政府 “人才强市” 战略部署,2015年, 青岛将推进实施 “技能青岛” 工程, 以本届大赛成功举办为契机, 积极探索技能竞赛新机制, 创新谋划技能就业新举措,着力打造技能创业新模式, 全面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这些必将为全市技能工人施展才华、 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本版图片提供:山东省青岛市人社局
图为2014 年10 月 ,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茶艺赛区的茶艺师培训考试现场。
图为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振超技能大奖获得者郭锐(右) 和张云鸿。
图为2014 年11 月 ,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海尔赛区岗位大练 兵 现场。
青岛技能人才成长模式让学生们信心大涨。图为近日,青岛石化技工教育集团强化学生日常实操训练,强化日常练兵。
2015年5月,青岛开展职业培训进社区活动,举行开放式技能培训。图为面点师培训现场。
图为2014 年8月, 青岛市在青岛供电公司启动实施名师带徒计划。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