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1233” 工作路径 推进“技能成都” 建设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在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成都市人社局推动以龙泉驿区汽车产业为依托,以点带面加快 “技能成都” 建设,既是履行部门职能职责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务实举措,也是积极置身全市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生动实践。笔者认为,建设 “技能成都”, 重点要把握好 “1233”工作路径, 即打通 “一条通道”、发挥 “两个作用”、 理顺 “三对关系”、健全 “三个体系”。
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通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全方位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切实转变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 重学历文凭、 轻职业技能,重专业管理人才、轻一线技能人才的传统观念,弘扬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崇尚一技之长、 不唯学历凭能力” 的时代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 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同时,遵循技能培育和技能人才发展规律,改革创新培育和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搭建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互通的 “立交桥”, 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 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两个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引导,整合部门资源, 完善政策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 “企业办班” “教学工厂” “生产实训一体化车间”等多种培训模式,积极推行 “招生即招工、 招工即招生”, 逐步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机联动。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 动员引导优质资源向技能教育培训集聚, 形成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 运用市场机制构建起 “政府主导、 市场决定、企业主体”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理顺发展战略需要、企业发展需求、劳动者培训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设 “技能成都”, 首先要紧扣市委、市政府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以成都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 推动技能人才规模、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培养造就与成都市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技能培训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培育重点,不断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劳动者从准备就业到进入工作岗位,乃至职业生涯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断提升技能、提高职业素质的强烈需求,以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完善政策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技能培训与成都市产业发展布局、人才市场需求、 劳动者培训需求高度匹配。
健全人才培育、评价、保障三个体系。一是培育体系。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技能人才成长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培训需求、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技能培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实现培训对象广覆盖、培训类型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管理规范化。二是评价体系。紧贴产业需要和企业需求,以人岗相适为导向,以核心能力评价为目标,以工作业绩为依据,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体系。三是保障体系。本着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加大政府财政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提升职业培训资金在就业专项资金中的占比;加大对企业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费的督促力度,严格计提标准,强化专款专用;加大对高端技能人才的奖励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育才用才留才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人社局)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