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国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先机
“过去的两次工业革命, 中国都未能置身其中, 这次不能再错失新技术变革的机遇。” 在人社部日前组织的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班上, 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发展规划处处长姚珺的一堂 “中国制造2025” 专题课, 让技工院校的校长们打开了思路。
姚珺说, 在智能生产、 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的技术变革中, 推动中国装备升级, 树立 “中国制造”新形象, 我国应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 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 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痛则思变 变则通
在新常态下, 我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新挑战。
姚珺说, 我国工业品出口的传统成本竞争优势在减弱, 外需对我国工业的支撑作用在明显下降。 传统竞争优势不断减弱, 新兴产业规模尚小, 还不足以对冲传统行业较快回落的影响, 动力转换 “青黄不接”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当前,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每年200多万人)。 目前, 中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0年左右, 而发达工业国家平均为16年, 劳动力素质难以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
在数字化、 自动化装备加快应用的情况下, 对一般性劳动的替代逐渐显现, 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提升,劳动力面临结构性短缺。
姚珺认为, 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 是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迭代。 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关键是要勇于打破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 尤其是破除旧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 加快建立以创新、 质量、 品牌、 服务、 模式等为核心的新的发展理念、 发展路径和竞争优势。
适应变革, 我国技工院校积极调整办学方向,适应产业发展。
一个可喜的变化已经出现, 在“互联网+” 概念不断普及的时候,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已经将数字化资源广泛应用于教学。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副院长林文婷说, “互联网+” 的出现, 推动了 “自主学习、 个性化学习、 终生学习” 在线学习模式的发展。 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自由选择自身需要的知识、 技能, 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学习内容。 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模式。
一些技工院校也正在经历一场自身的教学革命。
“根据 ‘中国制造2025’ 战略, 要建构新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广州市职业教研室主任辜东莲主任说, 课程改革应将知识由单一的输入, 变成能力的输出,让学生获得宝贵的关键能力。
坚定信念 明确使命
“中国制造2025” 给技工院校的校长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甘肃有色金属技师学院院长王飙说, 在这次学习中, 自己对国务院日前印发的 “中国制造2025” 有了初步了解。
这是一个宏伟的强国战略, 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技工院校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为确保达成目标, 我们技工院校要加倍努力, 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优质的保障。” 很多学员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嘉兴技师学院院长王雪亘说,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了制造业发展理念、 技术体系、 生产模式、 组织方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 也会对就业结构、 岗位要求带来重大的调整。
“透视德国工业4.0版, 德国的根本动力来源于金字塔式的技术人才结构, 从顶端的设计科技人员到底端的操作技术工人, 结构完备、 层次分明、 链接紧密、 技艺高超, 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王坤认为, 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面向世界引进高端人才, 但没有操作层面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再好的理论、 发明及设计也难以变成现实。
“这为我们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加强技工院校特色化建设, 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队伍, 提出了更高、 更为迫切的要求。”王坤说。
一个共同的声音传递出来:“我们必须将目光、 精力、 重点投向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的发展。”
时不我待 砥砺奋进
“中国制造2025” 为把中国打造成现代化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随着 “中国制造2025” 时代的到来,我们该如何储备人才?
王坤认为, 转变发展理念, 引导职业院校由研究型教育回归职业教育。 同时要强化政策引领, 通过政府购买技能培训产品的方式, 引导和促进社会资金、 培训资源向职业教育倾斜, 提升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实力、 能力。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院长缪正宏认为, 随着 “中国制造2025” 的发布, 各地区均在抓紧实施区域的制造业发展规划, 同时, 在战略性新型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缪正宏说, 技工院校应对接地区产业结构, 加强新专业的调研与开发, 加强原有专业的调整与升级, 优化专业结构, 做出专业特色, 培育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从专业建设到课程教学, 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 情境主义,从物质资本到技能型人力资本投入, 技工院校都应该在 ‘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通过改革创新,提升社会的认可度、 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缪正宏说。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