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 规范化 法制化
通过完善工作机制、 拓宽培养途径、 创新评价方法、 强化激励引导,浙江省宁波市初步形成了政府、院校、 企业三方携手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格局。
“目前,宁波市技能人才达105.2万人,占劳动力总量的16.4%;高技能人才达26.3万人, 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5%。” 日前, 宁波市人社局局长林雅莲告诉记者。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导向作用, 宁波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包括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提高培训补贴标准, 扩大培训补助享受范围, 实施技能实训和高师带徒补助项目, 提供紧缺高技能人才岗位补贴等。
宁波市积极开展 “技能振兴”活动和 “春潮行动”,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 企业自主评价、 院校职业资格认定、 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鉴定和 “以赛代评” 等多元化评价体系, 进一步突破年龄、 资历、 身份和比例限制, 大力培养选拔技能人才。
近3年来, 宁波市年均鉴定人数超12万人。截至去年年底, 全市累计鉴定总量达154万人, 其中14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 宁波市已建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0家, 每家补贴10万元; 建立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11家, 每家补贴20万元, 实训范围覆盖现代制造业、港口物流、模具制造、 船舶焊接等领域, 每年开展各类技能实训、鉴定1万余人。
截至去年年底, 宁波市共有600余名技能人才被评为 “宁波市首席工人”, 48人获 “宁波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奖”。 其中,1人获 “中华技能大奖”, 25人被评为 “全国技术能手”,3人获 “浙江省钱江技能大奖”, 14人被评为 “浙江省首席技师”, 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补助政策覆盖全体劳动者每年投入近亿元
2014年初, 宁波市下发 《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补助政策的通知》,实现了培训补助政策覆盖全体劳动者。 去年, 宁波市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1万人次,发放培训补助近7000万元。
据林雅莲介绍, 宁波市的职业培训补助政策, 总体看具有3个特点。
———享受人群的普惠性。 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 农村劳动力、 外来务工人员及复退军人等全体劳动者, 参加协议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职业资格 (含专项能力) 培训, 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 按照取得证书类别, 每人可以享受最高2000元的培训补贴。
———补贴内容的针对性。 除了原来的培训费、 职业技能鉴定费补助之外, 宁波市还针对特定的项目提供补贴, 比如设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补贴、 公共实训中心实训补贴等。 对列入紧缺技能人才培训项目, 培训补贴较一般标准提高30%至50%。
———补贴范围的广泛性。 宁波市明确, 除了劳动者个人、 协议培训机构之外, 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组织可作为开展职业培训的主体享受培训补贴。
“为了保证培训政策有效实施,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宁波市每年投入近亿元用于开展城乡劳动力和企业职工职业培训。2014年, 宁波市使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3000余万元、 失业保险基金4000余万元、人才专项2000余万元, 用于开展培训。”林雅莲说。
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为宁波市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企业的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的实验室建在企业
在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宁波市注重培训模式创新及资源整合, 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 以技工院校及职业院校为基础,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宁波市通过整合优质资源、 打造品牌优势、 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提升办学层次, 加速形成高级技工教育为先导, 中、 高级技工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宁波技师学院的先进制造业、 宁波商业技师学院的现代服务业、 第二技师学院的电工电子专业等,都被列为省级品牌专业。
当前, 宁波市拥有11所技工院校 (其中,省级重点技工学校3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 年招生规模达5000人左右。 目前, 在校生17000余人, 其中培养目标为高级工、技师的学生占53%。
目前, 宁波市部分技工院校正积极探索定单式培训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有的院校还与企业合作, 把部分对口职业 (工种) 的车间建在学校, 把学校的实验室建在企业,共同培养企业急需、 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双赢。
(下转第六版)(上接第一版)
为了使技能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有作用,近年来,宁波市相继在分配形式、福利待遇、奖励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倾斜措施。从2010年开始,宁波市开始评选 “宁波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每两年评选一次, 每年评选15名左右优秀高技能人才,并集中表彰,颁发奖牌和证书,每人给予10万元奖励。
从2013年起,宁波市实施高技能人才岗位补贴制度,对在紧缺岗位从业、符合相关条件的技师、高级技师每月分别给予500元、1000元的政府岗位津贴。目前,宁波市共为200余家企业的3000多人次高技能人才发放补贴1200余万元。
为了健全具有当地特色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宁波市鄞州区引入第三方与企业开展评价标准开发,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宁波市积极推广这一经验, 形成了 “政策拉动、服务推动、企业主动”的良好态势,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得到强化。
据悉,宁波市首批建立的12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和团队成员的作用,从技术创新、技能攻关、带徒传艺和技术交流等方面,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开展重点攻关项目120余项,取得发明专利近30项,累计开展企业带徒和培训新员工近8000人次,产生经济效益1亿多元。
将出台 《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加快培育多元化培训市场
今年,宁波市人大将 《职业技能培训条例》立法工作纳入年度立法项目,目前,初步形成了 《条例(草案)》。
宁波市这次立法,将加快培育多元化的职业培训市场。林雅莲说,条例(草案)》突破性地提出: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举办和引进职业培训机构。对民间资金举办或参与举办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登记和管理。”其中,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一般为营利性。营利性的机构由市场监管部门按企业法人登记,非营利性的机构由民政部门按照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
《条例 (草案)》进一步放开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培训机构更加充分地融入培训市场,促进民办培训机构按照市场规律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条例 (草案)》 还明确提出,加强对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统一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在宁波市范围内开展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应报人社部门备案后,纳入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根据 《条例 (草案)》,宁波市将重点解决各部门管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 职能不清, 责任不明,以及培训经费缺乏统筹、 重复补助、使用效益低等问题。林雅莲表示,在借鉴国内外好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宁波市研究提出,由市层面统筹职业培训工作,重点是统一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统一工作的标准要求、 统一培训资源配置,同时整合各项职业培训经费,确保资金合理使用,确保各项工作执行效率。
宁波市提出,将政府职能由对培训机构和项目的事前审批,转为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估监督。一方面,完善职业培训监督管理和评估制度,加强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日常监管,要求定期对办学水平、培训质量进行绩效评估。另一方面,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成果制度,制定政府补贴的基本条件、 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组织专家进行严格评审,对符合条件的向社会公示。
宁波市还明确,实行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培训和鉴定机构的服务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可以预见, 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推动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迈上新台阶。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