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经脉” 造就更多大师名匠
不久前, 云内动力股份公司的“80后” 职工杜光纪, 获得了云岭首席技师称号。
“一名技术工人可以没有很高的文凭, 但不可以没有过硬的技术。” 杜光纪参加工作11年, 从技校毕业生成长为拥有精湛技艺的技能人才。
2015年,杜光纪大师工作室成立。 这不仅对杜光纪意义不凡, 也成为云南省昆明市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精彩一幕。
“我们探索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以企业为主体、 以技工院校为基础、 以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工作机制, 形成了政策支持、 竞赛选拔、 项目搭建、 常规培养 ‘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昆明市人社局局长姚振康说。
截至目前, 昆明市高技能人才达21.68万人。
政策先行, 打通人才培养“经脉”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昆明市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2013年, 昆明市开展技能振兴专项活动, 全方位、 立体式培养技能人才。 2014年, 昆明市出台《2014年技能振兴系列活动方案》,以 “进企业、 进校园、 进乡村” 为重点, 全面推进技能振兴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昆明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昆明市委、 市政府成立了技能振兴领导小组, 2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了市政府主导、人社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
为了打通技能人才培养的 “经脉”,昆明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建立了有较强针对性、 实效性的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制度。 昆明市对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补贴。
此外, 昆明市还出台 《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办法》,规范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提高竞赛的规模和层次,搭建才艺交流和比拼平台, 推动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多元化评价, 让人才脱颖而出
“用眼观、 手摸、 鼻闻等方法,我们可以对烟叶质量进行直观判断;如果想准确评定烟叶等级, 还得仔细观察烟叶的部位、颜色、成熟度、色度、 宽度等。” 说起烟叶等级评定,李东节如数家珍。
李东节是红云红河烟草集团原料部的烟叶分级高级技师、 高级考评员, 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自1992年进厂参加工作以来, 他踏踏实实钻研烟叶分级理论和技术, 总结出一套烟叶分级的方法, 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昆明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很好,社会关注度很高。”李东节说。
秉承 “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的理念, 昆明市积极推进社会化考评、 企业评价、 院校认证、 技能竞赛等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 开展云岭首席技师、 省级技能大师等涵盖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建立起纵横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体系。
“对于掌握高超技能、工作业绩突出的技能劳动者,我们打破年龄、工龄、 身份、 等级的限制, 破格让他们参加技师、 高级技师考评, 让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昆明市人社局副局长闫晓陵说。
昆明市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出台了 《企业技能提升活动实施方案》,调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4年, 昆明市人社部门走进企业, 开展了 “送政策、 送服务” 专项行动。
建立名匠工作室, 发挥代际传承作用
从2010年开始,昆明市依托技工院校和企业, 聘请各行业能工巧匠为名匠, 建立名匠工作室, 从事技能人才培养、 项目攻关和技术研发。
“名匠工作室的创建,不仅发挥了代际传承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还让社会各界关注技能人才, 产生了良好效果。”昆明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丽娟说。
截至目前, 昆明市已经推荐评选名匠22人, 建立名匠工作室22个。 名匠工作室共推出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1600项, 培养技能人才3万人,创造经济效益3亿元。
昆明市重点实施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和云岭人才工程, 在大中型企业广泛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名师带徒和技术交流等制度, 促进技能人才成长。
目前, 昆明市已经形成了政府推动、 企业重视、 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 规模以上企业均建立了较为科学的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近年来, 昆明市搭建了技能大师工作室、 高技能人才工作站、 名匠工作室等平台, 覆盖各层次技能人才。 其中, 第二届昆明市名匠工作室———昆明高级技工学校, 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云内动力、 CY集团等企业, 则建立起云南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