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品牌做“抓手”“三位一体”促就业
“当年,就是通过到海西州采摘枸杞, 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43岁的甘长文,原本是青海省互助县龙二村的贫困农民。2007年,他开始到海西州都兰县诺木洪农场采摘枸杞。由于精明能干,他由一名采摘工人变成一位劳务经纪人。如今,甘长文已开始自己雇人采摘枸杞,成为每年用工近百人、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枸杞种植户。而甘长文正是在青海“海西摘杞”劳务品牌带动下成长起来的创业者。
打造劳务品牌———推动劳动力输转就业
除了 “海西摘杞”, 青海省还以海东“拉面经济”为抓手,加大省级特色劳务品牌开发、扶持力度。据介绍,2015年,海东市在该市工业园区以及化隆、 循化、 民和3个县创建“拉面经济”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引导鼓励从事 “拉面经济”的外出务工人员入驻创业孵化基地,通过落实免费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培育了一批成功经营人员,之后再输送到青海省外创办“拉面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店,带动更多的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青海省安排了“拉面经济”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 财政贴息资金3000万元, 扶贫资金2000万元, 并每年保持适度增长,用于 “拉面经济”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扶持龙头企业推广拉面品牌和连锁经营补助以及支持创业奖励等方面。
截至目前,青海省已评选认定了“海西摘杞” “新疆采棉”及 “湟中八瓣莲花”等多个省级劳务品牌。
“十二五”期间, 青海省相继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三江源地区教育及农牧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补偿机制三个实施办法的通知》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作的意见》等在内的一系列文件,从领导、 政策等宏观层面加强农民工工作。
在加强组织领导力量的同时,青海省着力落实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2015年,青海向农牧区3423名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5亿元。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完善和落实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63万人次,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2015年, 青海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8万人次,完成了目标任务的117%。
注重培训实效———70%受训劳动力实现就业
为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 “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从2011年起, 青海省选择在黄南、果洛、玉树等州实施培训促就业计划,帮助藏区群众提升就业技能。
2014年起,青海省又将三江源地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全省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重点工作深入推进。
“藏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主要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并结合藏区特色,以汽车驾驶员、热贡艺术品加工制作、 藏餐烹饪等普通技能为主。”青海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为增强就业培训促进藏区劳动力就业的实效性,青海省还对藏区6州城乡劳动力增加了10%的培训课程。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在领取学费补贴的基础上,培训期间每人每天还可获得20元生活费补贴, 以及一次性交通费和住宿费补贴。据了解,在全面推进藏区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青海省还加大了支持企业吸纳藏区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力度。他们通过实施工业园区用工培训计划,支持企业对招收的包括藏区在内的城乡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
据统计,经过培训的70%以上的藏区城乡劳动力实现了就业。此外,青海省还在农牧区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招录用工时,优先吸纳当地农牧民就业。
除此之外, 青海省还积极落实《关于做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拓宽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的领域,完善返乡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强化对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的服务保障机制,促进了青海省农牧区劳动力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和转移就业。
据青海省人社厅厅长杨颐介绍:“未来,针对青海省农牧区尤其是青南地区就业渠道窄、 市场发育程度低、就业观念相对落后、转移就业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我们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同时,我们还将继续按照稳定次数、增加人数、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好劳务输出专项活动,发挥劳务经纪人促进转移就业的积极作用。”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