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技能人才高地
近年来, 江苏盐城技师学院坚持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转、 培养模式跟着企业走、课程内容贴近岗位学,实施灵活招生, 按需办学,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升级的新路子。
冠名办班 无缝对接
作为江苏盐城技师学院汽修专业的学生,虽然现在这个专业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但李斌告诉记者,自己心里有底。
李斌的 “心里有底” 来自于他对自己专业技术功底的自信,也源于对本专业教学方式的信任。
“学院开设的汽车维修与检测等相关专业,每年入学新生都在1000人以上。 在这些专业中,我们与东风悦达起亚合作办学,专门设置 ‘起亚班’ 以及4S实训室,在培养学生方面, 我们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盐城技师学院汽车制造与应用系主任唐监怀说。
“东风悦达起亚集团一旦有什么新车型上市,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内拿到样车进行实操, 反复体会,这样就保证了我们在学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李斌说。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盐城技师学院还专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 “冠名办班” 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施意见》, 从政策上对 “冠名班”给予支持。
近年来, 学院先后与布雷维尼 (盐城) 公司、 江苏万恒铸业有限公司等6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开办企业冠名班20多个, 共同培养学生1000多人。中一汽保集团公司还将自主招收的员工直接委托学校培养。
引企入校 深度合作
徜徉在盐城技师学院, 记者发现有一些诸如 “甲骨文·盐城技师云教育中心” 等字样的铭牌———一个标点两边, 是公司+学校的机构名称。 经过学校教务处的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得知,这是盐城技师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引企入校过程中取得的深度合作成果, 而学院与甲骨文(中国) 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云教育中心则在建立之后为学院的云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类似的引企入校的合作机构在学院随处可见, 比如盐城技师学院还与飞翱 (上海) 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 建立了技术中心;与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公司合作,建立基地, 共同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 将企业引进学校, 建立技术中心、教育中心、培养基地, 企业提供实训设备,企业讲师走进课堂传授企业文化,学院教师到企业跟踪管理, 共同提升企业员工学历、专业技能, 让学校学生感受企业文化,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一件双赢、 共赢的事情。” 盐城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上述技术中心、 教育中心和培养基地等形式, 盐城技师学院还将学校人才优势与企业技术优势有机结合, 在校内成立研究所,开展技术公关, 共同开发教学设备、企业产品, 既锻炼教师,又培养学生, 同时为企业研发产品,实现互利双赢。
记者先后走访了博实机器人校内研究所、艺嘉装饰设计研究所、栋梁校内企业研究所, 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机器人研究技术的前沿性、 学生们装饰设计作品的巧夺天工, 更有师生共同研发与企业提供 “后勤”技术和物料支持的紧密结合。 研究所的设立,也让更多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找到了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而且也让企业从中发现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艺嘉装饰设计研究所, 室内的很多装饰作品都是学生独自完成,而且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造型工艺上,都很难看出是出自学生之手。学生的高水平也得益于研究所和装饰公司的无缝对接。
弹性学制 需求第一
在盐城技师学院, 校企合作在学制上延伸出来的一个亮点是学院按照 “需求第一” 的办学理念,打破传统学制模式, 实行弹性学制,即根据企业需求, 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学生即员工、 员工即学生。
弹性学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因此, 盐城技师学院先后成立了中一汽保班、科行环保班、 万恒铸业班等适合企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 “定制班”。 在这些班级的教学过程中, 学院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 “随走制”。 根据地方骨干企业的实际需要, 教学任务“随着企业走”, 任课教师 “随着学生走”, 课堂衔接车间, 实施工学交替,产教结合, 直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目前, 学院已建立47个校外实训基地,并与盐城华亚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大丰区新丰镇社区教育中心、 科行集团公司合作,推进弹性学制教育, 送教入企,搭建人才培养 “直通车”,更好地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本版图表漫画 赵乃育/绘图表内容来源:人社部、财政部 《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方案》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