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绣艺术传承人
□本报记者 赵泽众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地震,在给北川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 也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羌绣艺术面临危机。
为了羌绣的传承与发展, 她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来到了灾后重建的新县城。 凭借一双巧手和一份传承民族技艺的热情, 她获得了无数荣誉, 也使得羌绣作品与制作技术深入人心。
她, 就是全国优秀农民工、 北川县保通职业培训学校教师陈云珍。
寨子里的羌绣人
“石头寨子, 面水靠山; 八角碉楼, 笑傲千年”。 陈云珍出生在四川省北川县青片乡正河村, 古老的关磨沟羌寨内。 在羌族地区, 羌族人个个穿着漂亮的羌族服装。 他们衣服上漂亮的云朵、 杜鹃花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 传统的羌族女性从小就学习绣花, 陈云珍也不例外。从9岁起,她就学针线活。
“开始学习时, 我拿着一块小布秀小花。 看我绣不好时, 母亲和祖母就给我提出建议。” 羌绣讲究“一剪二裁三绣鞋”。 在母亲的熏陶下, 陈云珍逐渐学会了羌绣中的各种针法、 设计构图, 绘制不同类型的花鸟图案及人物形象。
很快, 陈云珍成了当地有名的绣娘。绣鞋、绣衣服、绣围腰、绣被褥,凡是穿的用的,她都能绣上漂亮的图案。农闲时,邻里乡亲总能看到她坐在院坝里忙活,村里人也都喜欢找她做针线活,她也乐于帮忙。
2003年, 羌寨建起了新寨———五龙寨。 五龙寨开寨后, 做起了以观光、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
平日里做农活, 闲暇时才做羌绣的陈云珍怎么也没想到, 自己的这份手艺也能挣钱。 开寨没几天,一位游客就看中了她身上的围裙,非要买走。 “他说是买回家给家人穿, 一件围裙就卖了550块钱, 真是想都不敢想!”陈云珍说。
平常大伙闲暇时做的羌绣也能这么值钱! 让陈云珍萌生了把羌绣作为特色旅游产品, 让山寨脱贫致富的念头。 她鼓励寨子里的其他村民, 把以前的羌绣作品都拿来出售。 作为寨子里的妇女主任, 她一有空便与其他人相互交流羌绣心得, 推动了五龙寨的羌绣水平和知名度。
灾后重生羌绣娘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发生大地震。 北川是重灾区, 羌绣艺术遭到巨大破坏, 大量羌绣作品被埋在瓦砾与废墟之下。
灾后重建时, 北川政府把羌绣作为解决留守妇女就业的重要渠道, 通过政府扶持、 技能培训、 产业培育, 初步形成了以研发、 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羌绣产业链。
37岁的陈云珍毅然告别了自给自足的 “田园生活”, 来到安昌镇,在一家羌族服饰裁缝店做起了职业绣娘。
在做职业绣娘期间, 她的手艺得到了老板和顾客的赞赏, 很快就有了名气。 随即, 陈云珍加入了县里的羌绣协会, 学着做起了羌绣刺绣手工艺品。
陈云珍的技艺在磨炼中进步显著。2012年4月, 她参加了绵阳市第十届职工练兵比武技能大赛羌绣技能大赛,并获得第一名。
“当时, 70多人围坐在一起,绣同样的图案, 时限为5个小时,最后由评委评定谁绣得最好。” 陈云珍回忆起那场比赛, 动情地说:“我现在还记得比赛绣的图案是羊角花 (杜鹃花)。 这是我们羌族的守护花。 我们经常把这种花绣在我们穿的衣服上。 我们这群绣娘也是羌绣的守护人。”
传承发扬羌绣文化
随着震后复苏和旅游业的发展, 到北川的游客越来越多, 羌绣的手工艺制品也供不应求。 陈云珍的绣品因画面清丽明快, 题材丰富多样, 图案秀丽生动、 寓意吉祥而备受游客青睐。
虽然作品受到市场认可, 但陈云珍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羌绣这门技能的传承上。2009年8月, 陈云珍被绵阳市文化局评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6月, 她又被评为省级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4年,她参加了 《手绣制作工———羌绣》初级、中级、高级教材的编审工作。
地震后的几年里, 陈云珍一直穿梭于北川各个羌寨之间, 火堆旁、 讲台上, 都能见到她为传承羌绣忙碌的身影。 如今, 她当上了北川保通职业培训学校的教师, 每年5月到10月, 便是她为年轻一代传授羌绣技能的时候, 也是她最开心的日子。
“即便是在北川, 也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羌绣, 不喜欢羌绣。 我应该把我身上的手艺都传授给他们, 让他们也喜欢羌绣。” 陈云珍说, 很多年轻人一开始对这门 “呆板的手艺” 不感兴趣, 自从上了她的课后, 向她提问、 讨教的人越来越多。 北川也有了从事羌绣工艺品制作的年轻人。
羌绣这门宝贵的民族文化, 需要更多的人传承发扬。 陈云珍在继续授人以渔的同时, 将开发最新的羌绣作品的工作放在了她的日程表内。 “我要研发出靠背、 挂件等更多与现代人生活用品相关联的羌绣品, 让更多人都喜欢上羌绣。” 陈云珍说。
(本文图片由北川县保通职业培训学校提供)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