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得进 学得精 就业好
江西技师学院学生在实训室操练。
□吴亚尉 文并摄
2015年九月开学季, 江西技师学院秋季新生报名入学呈 “爆棚”态势, 超额完成招生计划, 同比增长19%。 富足的生源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超计划,而且表现在质量上,高级班新生同比增长20%。喜人的招生形势不仅体现了崇尚技能就业的观念渐入人心,更与该学院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育教学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息息相关。 近两年,学院在校生达到5000余人。
江西技师学院目前开设专业14个, 专业技能方向16个, 省级示范专业2个;建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实训中心、广告制作实训中心和酒店服务与旅游实训中心等与各专业配套的校内实训场所73个, 校外顶岗实习基地31个。 拥有教学设施设备3000余台 (套), 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在江西省内同类学校中生均占有实训设备位居第一位。现有教职工200余人, 年培训规模超过2000余人。
创新路” ——多元招生方式并驱
“任务到人, 终身服务”———为了让全体教职工人人关心招生工作,学院通过设定少量的目标任务,让每位教职员工参与到学院的招生工作中来,并且规定谁招的学生谁负责在校期间的协助管理,做到24小时服务。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 都可以找 “招生老师” 寻求帮助。老师们则会对自己招来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无形之中让招生变得更有温度。
“政府合作, 共建平台”——2009年起, 学院与江西省余干县政府通力合作,实施以 “学技术、促就业、帮脱贫”为宗旨的 “飞翔工程”,即每年由余干县委县政府组织,筹集社会捐助100万元,县就业局通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每年组织招收500名贫困家庭子女入读江西技师学院,学校免收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及所有的杂费, 在校期间每月补贴学生250元生活费, 毕业后安排就业。 一批批农村家庭困难的寒门学子插上技能的翅膀,从江西技师学院启航,在广阔的就业天地自由飞翔。
“‘飞翔工程’一头系着 ‘民生’,一头连着 ‘人才’。 就政府而言, 它是一条加快农村脱贫,发展地方经济的好路子;就农村贫困家庭而言,它是一条技能就业、素质就业、帮助家庭脱贫的好路子;就学院而言,它是一条拓宽办学思路,广泛培养高技能人才、 服务地方发展的新路子。” 学院院长肖文总结道。
“练内功” ——提高教学质量与加强学生管理并举
学校坚持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内涵发展建设, 现已形成了 “11234” 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 融入校企合作一条主线;抓住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两个重点;夯实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三个基础;建立健全管理、 组织、 资金和制度四项保障。
教学质量与学生管理最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 “在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后,该校立即组织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学习,并就如何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新思路和举措:拓宽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渠道,在来料加工、 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深层次技术合作;继续实施工学结合 ‘三对接’。”学院党委书记李文定说。
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技能便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学院围绕学生管理制定了完善、科学的教职工值班规定,实行全体教职工值班制度。
比赛交流也是充实完善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2010-2015年间, 学院以自身的优势先后承办了两届江西省 “振兴杯” 技能大赛机械类比赛,大大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干得好” ——提升就业质量与就业稳定率并重
王方普是江西技师学院2009级模具设计专业学生,考上本科院校却因贫困毅然选读了技校。 短短3年,他从月薪1080元的学徒成了小有名气的电梯安装专业技师,并组建了一支团队,蜕变成意气风发的都市新蓝领,完成了人生的 “三级跳”。
王方普的成功得益于学校提供的优质就业服务。
为了更好地打通毕业生的就业通道,该学院每年都要派专人前往省内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型企业实地考察、 洽谈, 并对学生所在企业逐个走访看望,了解学生在企业的表现,调查企业用人的满意度,体察学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则加大合作广度与深度,积极与南昌海立、江铃汽车、江西联创电子等20余家省内工业园区优秀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南昌市千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由学校老师和企业的 “能工巧匠”共同开发教学项目;与江西奥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校内工作班”, 将公司的生产线引入校园;与通力电梯南昌分公司、江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开展 “冠名班” “定向班”校企合作,双向介入、融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