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做技能时代引路人
在技工院校教师座谈会上, 第44届世赛时装技术项目专家李宁(中)介绍我国世赛选手备战情况。 孙兴伟 摄
过去, 一提到技工教育, 人们想到的可能是 “二流” 教育, “落榜生” 的教育: 学生素质低, 心理问题多,学习基础差。
而今天, 技工院校有不少来自重点中学的学生, 不少是科技特长生、 艺术特长生、 体育特长生他们对技能充满期待, 对动手操作有着强烈的兴趣。
9月10日, 在人社部组织召开的庆祝2017年教师节———技工院校教师座谈会上, 一些来自北京市技工院校的教师直抒胸臆, 表达他们对技工教育的认识与感受, 畅谈他们从事技工教育的收获与体会。
从教育新兵成长为专业骨干
6年前, 闫毅平是北京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电力电子产品研发技术骨干;6年后, 闫毅平成为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机器人专业骨干教师, 同时也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教练组组长。
从企业大门迈进技工院校大门, 闫毅平发现, 技工院校学生上手快、 动手能力强、 干活干脆利落,并且待人朴实、虚心好学。
“在课余时间, 学生们会主动制作磁力装置、 太阳能小车, 琢磨如何改善磁力装置, 如何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 闫毅平说, 在技工院校, 学生潜能会得到挖掘, 个性和选择会得到尊重。 过硬的专业能力, 使很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技工教育是最能实现与产业、企业、 岗位以及工作任务紧密对接的教育类型, 同时也要求教师既具备实际工作经验, 又能将经验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 闫毅平告诉记者。
到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这些年, 闫毅平亲历了学院建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的全过程。
同时, 闫毅平还承担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任务。 2016年,闫毅平所在的专业承接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国家集训基地的任务。
几年间, 闫毅平从一个不懂教学的技工教育领域新兵, 逐步成长为专业教师、骨干教师、系主任。
用“心”培养技能 用“情”感化学生
在喜迎第33个教师节之际,北京轻工技师学院教师张美荣获得由北京市政府授予的 “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从事技工教育20多年, 张美荣虚心向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研究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努力钻研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努力成为一名 “双师型” 教师。
工作中, 张美荣努力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 她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做到言而有信、 文明施教, 用高度的责任感守护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
除了注重用 “责” 守护岗位、用 “情” 感化学生, 张美荣还努力做到用 “心” 培养技能, 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手段, 指导多名学生参加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带头人,2008年,张美荣被北京市人社局派往德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项目教学法培训;2014年, 她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深造一年, 系统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技术。
作为一名技工院校教师, 近年来, 张美荣时刻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她指导的多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一体化课程负责人、 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优秀教师。
同时, 张美荣还应邀为全国各地的技工院校开展 “一体化课程开发” 等专题讲座, 为全院教师举办任务引领型公开示范课, 带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水平
来自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的周敏是一名专业课教师, 自1994年从重庆理工大学毕业后,20多年来一直从事技工教育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 看着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 看着自己的学生服务于首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 周敏无比自豪。
教师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学校这个平台。 在学校高技能人才基地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 周敏积极参与企业调研、 课程体系开发、 典型工作任务提取、 一体化课程开发以及微课制作。 通过参与学校的建设任务, 周敏的一体化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 周敏把自己在德国培训时所学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使试点班学生在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在学校与京东方集团合作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成功后, 周敏和同事们积极参与到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中。 今年, 她培训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学员, 参加了集团技能大赛, 包揽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技能大赛前4名的好成绩。
奋战在技工教育这条战线上,技工院校教师们不仅感受到到职业荣光与价值, 更感受到历史责任与使命。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