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新知: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更有成效
培训新知: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更有成效
每一个培训师都希望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如果忽略培训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度,会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彼此信任度的降低,最终影响培训的现场效果。针对此类现象,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打造舒适、安全的培训环境。
建立舒适的外部环境
正式环境和非正式环境
温度
温度过高会导致学员容易犯困和疲倦,即使授课内容很精彩,学员在高温下还是难以集中精力;温度过低会导致学员容易受凉感冒,出现生理的应激反应。当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0.15米/秒时,人体处于最正常、最理想的热平衡状态,感觉最为舒适,反应最为良好。根据季节,培训师要提醒后勤人员将温度保持在25——27℃之间。
座椅
尽量采用柔软、有扶手的座椅,学员的舒适度会提高。坚硬材制的折椅很容易使人分神,另外有可能发生磕碰等伤害,课前要提醒学员注意。
灯光
培训教室的灯光相当重要。培训师在课前要熟悉灯光控制的按钮,以讲述为主时灯光要集中在屏幕,播放视听文件时灯光应集中在学员区域。
视线
如果学员要通过经常移动位置来观看培训师的演示,就会放弃学习的努力。无论座椅阵型如何排列,都要让每一位学员的视线和屏幕保持直线,最好放弃圆形排列。屏幕两旁放置的白板架的角度要事先调好位置,不要干扰到学员的视线。
书写和工作空间
必须保证学员有充足的个人空间,便于书写和记录,确保学员有足够的空间来练习。桌面上既不方便移动且容易污染环境的物品(如茶杯、水杯等),要尽量拿开。
打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在某次培训中,参加培训的学员是来自同一行业、不同团队的管理者。第一天的培训主题是“演讲技巧”,无论是分享还是练习,学员的参与度都很高,培训效果明显,培训反馈满意度为优秀。第二天的课题是“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按照第一方案,培训师引导学员以自己团队出现的实际问题来讨论,结果学员回应度和参与度明显下降,在讨论和分享环节出现冷场。培训师立刻采用第二方案,用自己收集的其他案例来做研讨,学员这才开始略有回应,培训反馈满意度一般。
前后两堂课的培训氛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是为什么?答案很明显,学员的心理安全度发生了变化,对培训的抵制情绪增大。
影响心理安全的两大因素
由此可见,如果学员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那就意味着培训的失败。学员心理安全度的下降,主要源自于对课程内容的抵制和学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课程内容的抵制
对课程内容的抵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相较于技巧、知识内容的培训,态度类培训的安全系数偏低。案例中“演讲技巧”和“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相比,前者更偏向于技巧,后者偏向于态度。在技巧和知识中,实用性越强,和受训者的工作、生活相关性越高,学员抵制的程度就越小。“演讲技巧”是团队管理者必须的技能,也是塑造自我魅力的技能,所以培训目标容易达成。而在态度方面,内容的普遍性越强,抵制的程度越低;内容的自我剖析和暴露性越强,学员抵触性也越强。比如,对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抵触就小于“团队合作和冲突管理”。因为前者的普遍性要大于后者,后者的暴露性要大于前者。
第二,对内容的认可度评价不同。学员认为培训要达到的价值和现实存在差距。在案例中,就有学员反映“冲突管理从理论角度来看的确成立,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施的环境,所以培训意义不大。”
学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彼此间不信任。如果学员对培训的目的有误解,就会对培训内容产生怀疑和狭隘的联想,造成错误的第一印象。我们会经常碰到学员询问:“公司安排这个主题,是不是业务有什么新变化?”另外,培训师的立场一般都是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而学员则更多从保护自身出发。同时,学员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学员对涉及自身实际状况的讨论,明显有抵触情绪。
第二,对改变的接受程度。成人学习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摆脱过往经验的影响——包括学员的年龄、工作年限、组织文化的适应性、具体负责的工作和任务的重复性、工作的热情以及轮岗的频率等。在案例中,学员的后期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来在同伴的压力——害怕丢脸。当学员来自同一利益群体时,在涉及以改变态度为主题的培训时,容易出现比较明显的从众倾向。“别人会怎样看我?”将成为他们处事的主要动机。因为任何一个学员都不想让他人觉得自己很愚蠢,他们会充分考虑现场的表现对其培训结束后的影响,担心如果言行不慎受到其他人的轻视而留下笑柄。尤其是权威角色人物形成后,非权威角色的学员压力明显增大。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