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供养二胎,你就敢生了吗?
中国人,是不是必须要结婚、生孩子?这个话题,令人遗憾,但应该值得在一部分人中认真讨论。
大部分女性要求男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供养,几乎所有男性期待封面女郎般的美貌。这事儿听起来庸俗,但期待者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你不用养我,你儿子、女儿要上好学校,你养得起吗?
应该说,中国人越来越现实。80年代,年青人有恣意的恋爱和快速的婚配,90年代,仍有有大批跨越户籍和家庭财产差异的正常婚姻。而进入新世纪,随着房价、阶层财富聚集度的显著变化,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的婚姻呈现越来越功利化。
问题是,这几十年的变化,使得同辈男女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大量富有的城市家庭,下一代是女儿,父母们期待更富贵、更有“前途”的中青年男士来匹配,而问题是,社会供给不了那么多更富贵、更有前途的适龄男士,这导致大量城市“优质”女青年嫁不出去。
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婚后甜蜜,那是一种精神依赖症。真甜蜜,不需要出示给他人看。频繁展示照片、视频给他人的,往往是不自信,需要他人大量点赞肯定来加强自我内心暗示。问题是,这种甜蜜的展示,似乎在逼迫着那些单身人士赶紧结婚。可千万别上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网上展示的恩爱基本是有所修饰的成品,你看不到内地下腐烂和过期的内在。当你一旦中招,如何排解这种上当的痛苦?你会不自觉地向那些仍在城外徘徊的人招手:赶紧进来,城里风光好着呢!
养孩子重要吗?那么多秀在社交媒体上的孩子的照片,仿佛在告诉你,有孩子,意味着母亲有了权力;有两个孩子,意味着双份的权力,这和男性拥有两辆新款SUV是一个道理。
等儿子大了,大部分父母基于传统文化的压迫,以及和同辈人的竞争,还要为儿子准备房子、车子,或者赞助他们去买房子、车子。
日本是东亚领军,文化有类似处,看看下文的日本现状,想想中国未来。
“少子高龄化”是日本最大的国情:没人结婚,也没人生孩子。一个直接缘由是即是未婚者大量增加。本来成婚的日本配偶的“配偶结束出世儿数(婚姻持续时间15--19年的配偶的生子数)”这些年没有怎样降低,1972年的第6次查询为一对夫妻2.2人,今后的30年根本相等;2009年下降至2.09人,下降的起伏并不大。而不成婚人数的添加速度,却比“配偶结束出世儿数”的下降快得多。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疑问研究所的查询,1955年,日本男女的毕生不婚率仅在1-2%左右,80年代今后逐步上升,2005年男人毕生不婚率达15.4%;女子达6.8%。到了2010年,男人上升到15.96;女子上升到7.25%,而今后还将继续增加。
育龄青年的不婚,当然与多种社会要素有关,可是年轻人无力担负贵重的后代哺育费和教育费是一个重要的缘由。据日本内阁府2014年所进行的《成婚与建立家庭查询》,虽然承受查询的未婚者中有挨近90%想成婚,可是在实际的日本社会中,仍然是每5个男人中有一个,每10个女子中有一个毕生不成婚,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
查询还显现:20岁至40岁的非正式招聘男人的成婚率为6.7%;正式被招聘者为25.8%;20岁至40岁的非正式招聘的女子成婚率为25.8%;正式被招聘者为28.2%;而日本NISSEI基础研究所的查询显现:30-34岁的被正式招聘的男人均匀年收入为404.6万日元;非正式招聘的男人仅为251.4万日元,这样的收入去掉税金等仅能养活自个一个人,建立家庭几乎即是一种奢华的愿望。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出来创业,搞科技,搞自媒体,搞什么什么。很危险,将来可能要走日本老路:养不起老婆,也养不起孩子,然后就自生自灭。
其实,如果国家那么想放开二胎,要更多劳动力和生产力,那么请国家拿出钱来赞助婚姻,赞助生育。如果凡是二胎,国家统一供养,建立类似加拿大的牛奶金制度。这很好解释,第一胎子女,属于夫妻,算是爱情结晶;第二胎及以后,是国家劳动力概念,福利属于境内全体居民,应该由国家供养。国家要强盛,当然需要多子多女,问题是很多人供养不起,那么请财政要勇敢承担起应有的义务来。
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