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 一路领跑
“走出国门比赛,就是要比出中国人的骨气, 比出中国人的锐气!”在给第43届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广州选手送别时, 广东省广州市人社局局长杨秦这样给选手鼓劲。
当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胜利凯旋时, 广州选手不负众望,一举夺得2枚银牌、1枚铜牌和2个优胜奖, 占所获奖牌数近1/4,占广东所获奖牌数1/2。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总结会大会上, 广州市人社局被人社部授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选手赢在前面 源于高度重视
人社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积极备战世界技能大赛,广州市人社部门在竞赛方案的制定、人才选拔、 选手集训、 技术指导、对外交流、 经费保障等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查缺补漏、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积累大赛经验, 为选拔出优秀人才出征世界技能大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度重视、 高位推动加上赛前指挥, 人社部门在各环节的助推、引领让选手赢在了前面。
选手出征前, 杨秦亲自到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 看望了每一名选手, 并对他们进行了赛前动员。 叮嘱语重心长, 关怀言犹在耳。
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考察时,杨秦就对学院院长汤伟群说, 一定要做非常充分的准备, 集训基地不但要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培养优秀选手, 而且还要为下一届乃至再下一届做准备。 不但要谋划当前,更要谋划长远。
在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 宣布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后, 广州市是我国最早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代表队之一。三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历练,6年时间的积累, 让广州市人社部门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
在众多参赛的院校和集训基地中,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第一个创建了世界技能大赛研究中心; 在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中,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第一个建成了一体化师资全国培训基地; 在人社部推动新型企业学徒制试点中,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第一个承担起试点任务。
既敢于先行先试, 又勇于一马当先。 广州市人社部门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一直受到很多省市部门同行的推崇。 在每年年终和年初, 广州的经验和模式都是不少地方一定要取的真经。
各方的赞扬和褒奖不绝于耳,广州市人社部门却一直低调而谦逊。
“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广州还有很大差距。 广州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既要全力以赴参加比赛,也要向世界先进选手学习、 取经,把好的技术、 好的理念、 好的做法学回来, 变为我们的知识、 我们的技能,并发扬光大。”杨秦说,在通往世界技能大赛的道路上, 广州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奔跑。
实力领跑全国 关键在于创新
为什么广州能出现这么多优秀的选手? 为什么广州能担当这么多项目的集训基地? 答案只有一个:实力。
多年艰辛, 乘风破浪, 历尽坎坷。 目前, 广州市技工院校在校生已达12.5万人, 且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广州市技工教育能够领跑全国,关键在创新。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与广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中厂”实践中心,实现了校企融合的 “八个合一”,即:学校与企业合一、 车间与教室合一、 教师与师傅合一、 学生与员工合一、 管理与经营合一、 理论与实践合一、 教学与生产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广州世达密封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在企业建立 “厂中校”,由学院教师对企业的橡胶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实现了学校的专业设计与产业相匹配,课程设计与工厂需求相对接, 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相适应。
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广州机床厂合作开办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技师班, 以企业为主, 共同制定课程方案, 探索 “职工+学生” 实现工学结合, 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摸索工学现场管理机制, 积极实践 “校企双制”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15年,广州市技师学院的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技师班,有6名学员通过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获得技师证,已全部就业。
杨秦告诉记者, 广州市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学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生招工、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建立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的新机制。
同时,广州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企双方资源, 创新二元融合、互补互促、 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发展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这些年来,广州市在师资培训上不遗余力, 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12年起,广州市在技工院校开展产业系建设,推进产业系建设与广州市15个战略性主导产业全方位对接,实现了专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校企合作力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院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他们设立了企业住校办公室,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深度参与教学和项目研发,形成了“学校即车间、课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员即员工”的 “产教研学”体系,以生产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学院实现了教学与应用性项目开发紧密结合,发挥办学资源优势,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杨秦说,广州市技工院校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教改、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推进产业系建设 形成专业群
在广州市人社局提出的技工教育专项工程的指引下,广州市技工院校积极探索,全力推进产业系建设:技工院校从按照传统方式培养普通技工,全面转向,为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各产业链上的企业,培养高级工以上、具有关键岗位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杨秦说,这是技工教育理念更新和制度创新的一种尝试,全市各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竞争的活力正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广州市根据产业链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将产业链中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课程内容,在真实生产情境下,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与教学。他们在让学生获得岗位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产业系的布局和调整, 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总目标,在办学理念上更强调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入,更注重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杨秦介绍,广州市在技工院校构建与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承载力,使技工教育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 “助推器”。
广州市将按照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人才职业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来建设产业系及专业; 同时,以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来评价院校师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杨秦认为,这样的产业系建设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更有利于培养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让广州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的跨越。
热门资讯









